
ADVERTISEMENT

(邊佳蘭12日訊)邊佳蘭七灣(Sungai Punggai)河畔的樹林中有座古廟,距離河口約5公里,離大路約2公里。至今,古廟周邊已發現4座清朝同治年及光緒年的華人墳墓,分別為蔡姓和沈姓;七灣河口附近也有多個華人墓碑。
對文物情有獨鍾,先後4次與本報通訊員(筆者)探訪古廟的沈亞禮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說,他已照會本地和新加坡沈氏公會,希望能找到有關墓主的後裔。

“Punggai”的意思是野榴蓮,或許以前七灣有很多野榴蓮。這裡原本是森林,1970年代有人到此伐木、採沙和栽種西瓜。筆者曾於1995年與沈亞禮及多位友人,穿越密林參觀古廟。
廟前有一片如足球場面積的草坪,據說這裡是廟慶活動的場所,如今則成為山豬築窩的地方,可見逾10個山豬窩。
三灣觀音寺主席孫培英說,他於1983年至1986年,在這裡為來自麻坡的西瓜種植者犁芭時,見到草坪裡有好幾座墳墓。
1995年,本報曾訪問時任四灣村長劉熙成(當年73歲,已作古),劉村長的祖父於十九世紀從中國南來邊佳蘭二灣落戶,曾從事伐木及經營土產生意。
他說,百餘年前七灣非常熱鬧,村民還從新加坡聘請戲班來演戲。
沈亞禮亦提到,小時候聽過他的叔公經常講述七灣的事情。

四灣與七灣相隔逾20公里,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兩地居民少有來往。不過,除了古廟附近,七灣河口也有華人居民,他們由於懼怕老虎,不敢前往古廟膜拜,遂把大伯公神像請到河口的福海宮安奉。
在緊急狀態期間,即1948年前後,部分七灣居民搬到三灣、四灣和大灣一帶定居,大伯公神像也被帶來三灣的福海宮。
七灣河口福海宮、三灣福海宮和七灣林中古廟之間的關係,是一條尚待解開的謎。1990年代,三灣福海宮所在地將發展屋業,大伯公神像便安放在臨近的義英堂內。此外,三灣另一間神廟福安宮內的大士老爺等神像,也移到義英堂內安奉。
2017年,三灣義英堂、順平齋及觀音寺,因受邊佳蘭石化工業徵地影響,搬遷至六灣神廟園。如今,上述神廟裡供奉的神像,將全部集中安放在觀音寺內。

七灣華裔村民突然遷徙的原因有多個說法,其一是當時某個家庭一家六口遭強盜殺害,村民害怕而離開。其二是大象出沒破壞農作物,無法耕種而搬家。另一說法是老虎為患而撤離。
此外,也有人推測,七灣和四灣觀音山的居民一樣,他們以種植甘蜜為業,甘蜜葉可作染料,然而在二十世紀初,化學工業染料取代甘蜜,造成甘蜜業沒落,因此居民離開七灣。
七灣古廟如今已給大榕樹壓毀,僅剩一小部分牆壁。
1995年,本報探訪古廟時見到6支石柱,其中2支分別刻著“願天常生好人”及“願人常行好事”。另外2支柱上則雕刻著精緻的插香爐。
這些正方形石柱長114至116寸,寬闊為8寸和9寸。為了保存這些歷史文物,哥打丁宜熱心人彭福華於1995年將其中4支有雕刻的石柱,花了2天時間,搬到哥打丁宜收存。
2016年,彭福華把柱子移到大灣園裡收藏。至於另外2支柱子,則被人帶到巴西高谷收存。
最近,彭福華告訴沈亞禮,希望後者物色適當的地點重新豎立柱子,讓人參觀。日前,沈亞禮與友人已把全部石柱收齊,只待重建。

古廟裡的東西已給人拿走,目前僅知道有一支圓底瓶(1840年代的產品),以及在墓旁發現的瓷碗和小杯由沈亞禮和馬來園主哈塔保管。瓶子在沈亞禮手中,瓷碗杯子在哈塔的手中。
七灣古廟周邊的近千英畝土地,當局已於2013年,分配給受邊佳蘭發展石化工業徵地影響的地主。新地主亦陸續清芭耕種,七灣古廟古墓將會悄悄地消失,逐漸被人遺忘。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