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6日訊)國家文化人物陳再藩認為,廿四節令鼓之所以能夠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除了因其可塑性和活力,與年輕人的連結也是因素之一。
他指出,廿四節令鼓並非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事物,而是大家一同參與創作,再由許多馬來西亞留學生帶到海外,在大學的文化活動裡呈現。
ADVERTISEMENT
“為什麼廿四節令鼓可以傳播到五大洲,而中國很多傳統鼓樂卻沒法做到?這也是我常在思考的問題,我想,原因之一是它很簡單,只有一種樂器,使用的也是舞獅的鼓。”
陳再藩說,廿四節令鼓把古老中華文化藝術,用一種年輕的方式帶給年輕一代,不但讓文化“年輕起來”,也讓很多鼓手通過舞臺的演出成長、成熟。
他日前為“2021年新躍文化中華講座”,主講《節令鼓震五大洲:文化中華的創新與傳播》時,發表上述看法。
該線上講座是由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主創。陳再藩也是南方大學學院文化與社會服務委員會主席,以及文物與藝術館館長,他與已故音樂家陳徽崇為廿四節令鼓的合創人,同時也是我國首名受邀主講“新躍文化中華講座”的文化人。
陳再藩透露,受疫情影響,廿四節令鼓在去年無法進行線下演出,不過,卻在去年3月橫渡印度洋,傳入非洲伊史瓦帝尼和馬拉威,實現了節令鼓響徹五大洲。
他提到,第一支廿四節令鼓隊在新山寬柔中學成立以來,便迅速在校園傳播,除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更不斷衍生國際著名專業鼓團,在全球各地紮根。
“廿四節令鼓慢慢被國際的媒體注意到,開始被譽為是文化中華的創新,也是中華文化基因在海外的新鮮創組。”
他舉例,《亞洲週刊》曾經評論,廿四節令鼓是由大馬華裔文化人創立的中華文化活動,並“反哺”了中華大地,引進中國和臺灣。
陳再藩說,廿四節令鼓在1997年首次傳入中國泉州華僑大學,2018年,潮州潮響鼓社舉辦了廿四節令鼓節。
“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單向的,它圍繞著廿四節令鼓形成了一個海外文化中華中心,在未來,文化中華的中心不一定是在中國,可能會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此外,陳再藩也認為,廿四節令鼓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有幾點要素,包括線下結合線上、線上創建平臺、平臺促進生態,再由生態滋養文創。
談及廿四節令鼓的誕生,陳再藩也憶述,他與陳徽崇老師在1988年為第九屆華人舞蹈節創作主題曲期間,意外醞釀了“鼓樂胚胎”。
“後來‘九舞’的海報出來了,我聯想到敦煌壁畫飛天的舞蹈,就寫了《啟舞》這首歌,節令鼓也開始在我和陳徽崇老師的心中成型。”
他說,當年的舞蹈節以“九鼓擂鳴”呈現開幕儀式,正好呼應了他與陳徽崇對“過節”的感受和想象,並構思通過一種鼓樂的方式,彰顯中華文化色彩。
他形容,他與陳徽崇在創新與創意上,扮演著“點子接著劑”的角色,即在對的時空點上,把風馬牛不相關的碎片元素,有機地粘合在一起。
“廿四節令鼓粘合的是舞獅的鼓、廿四節氣和書法藝術。”
講座上,陳再藩也分享了廿四節令鼓最初的創作理念時指出,廿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天地時刻,節氣時令則是農耕民俗過渡到節慶的節點。
他認為,鼓是傳統的脈搏,而鼓樂是節慶的聲音,廿四節令鼓從舞獅的單鼓到群鼓,脈搏動地而驚天,可說是聲色俱全的鼓樂。
“1989年,馬六甲全國華人文化節開幕,我們第一次把節令鼓和《傳燈》帶到那個場合。”
另外,他也指出,新加坡是廿四節令鼓在海外紮根的第一個地方,華僑中學在1992年成立鼓隊,而在那之後,新加坡也為節令鼓提供多個向外展現的重要舞臺。
他說,根據早前的統計,新加坡已成立27個廿四節令鼓隊,包括3個大專學府、11箇中學、8個小學及5個其它(例如聯絡所)鼓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