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4日訊)“疫”起抗疫,“宅”家做運動!運動達人全面封鎖期間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自發制定鍛鍊日程與目標;健身教練則提醒民眾在家做運動,應注意姿勢調整,不強迫自身,若遇到問題積極向專業討教,達到身心靈平衡。
全面封鎖啟動,爬山、越野賽、馬拉松、球類等多人運動項目被禁止,民眾只允許在社區內個人跑步或騎腳車,平時熱愛戶外運動的達人,惟有將運動項目移到社區範圍內進行,無阻他們“宅”家達成每日目標運動量。
ADVERTISEMENT
受訪的兩名運動達人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指出,他們從逾10年前就已開始積極參與多種戶外運動項目,包括日常的跑步、越野、爬山、馬拉松、球類運動等,因此習慣成自然。儘管是全面封鎖期間無法外出運動,他們仍能制定系列的鍛鍊日程,包括瑜伽、混合健身訓練、全身高強度間歇性訓練(HIIT)等。



莊毅豪:後院完成230公里長跑
現年50歲的運動達人莊毅豪,多年來熱愛越野與馬拉松,並參與和籌辦多次賽事,更是在第一次行管令時,在住家後院跑40個小時,挑戰完成長跑230公里。
莊毅豪表示,這一年來,政府多次實施行管令,戶外運動項目無法如常進行,為了配合防疫,熱愛運動的他,選擇在住家展開挑戰,原本目標在40個小時內,繞著後院跑200公里,最終突破目標,完成挑戰230公里。
“我進行這項挑戰的目的很簡單,因為當時候人民行動受限,無法外出,我40個小時不停的跑,就如體驗到前線人員分秒必爭的抗疫,同時提醒民眾呆在家,配合防疫。”
他說,他在之後的第二次行管令,獨自完成,10天500公里,即每天在住家附近完成跑50公里。
他回憶說,他曾在建築行業就職,年輕時目標要不斷的往上爬,賺更多錢,沒有考慮自身健康,當時的生活並不充實,體重一度達到95公斤的高峰。
“之後,我開始愛上爬山,並注重健康,瘋狂的運動與飲食方面的調整,不僅在2至3個月內體重下降,在心態上也有所轉變。”
他披露,目前的全面封鎖期間,他每天會完成10公里的跑步;睡前抽出30分鐘,在家中的運動房進行一些核心運動或瑜伽。熱愛大自然的他,也會每個星期到附近的油棕園跑步,保持身體健康。
他說,他正計劃配合我國經濟領域僅獲准從上午8時營業至晚上8時,進行一個連續性的跑步,挑戰自己在期間能完成多少公里,考驗自身的耐力與意志力。


張偉富:混合健身訓練不鬆懈
運動達人張偉富(27歲,保險業務員)表示,在過去的各種行管令期間,為自己制定鍛鍊日程,包括上午7時起床後,進行空腹有氧運動、拉筋、瑜伽和慢跑,下午時則進行逾兩個小時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混合健身訓練等的鍛鍊。
身為柔道國家隊一員的他,在行管令前會與隊員到柔道館或健身房鍛鍊,根據制定的鍛鍊日程,如深蹲、負重訓練、快跑衝刺等,鍛鍊肺活量與爆發力。
“此外,我日常也會參與爬山和打籃球等運動項目。”
他披露,即便是全面封鎖期間,在家的鍛鍊絕不鬆懈,必須維持身體的耐力、持久力與爆發力,其中與隊員一同訓練的差別就在於,獨自在家鍛鍊非常考驗意志力,認為若與隊員鍛鍊較好。



楊美儀:將鍛鍊變得更有趣
另一方面,兩名受訪的健身教練說,疫情使人心情低落,很多人因為生活的壓力,將運動拋在腦後,加上TABATA間歇訓練、全身高強度間歇性訓練(HIIT)的熱潮逐漸退去,健身教練絞盡腦汁,在社交平臺上發起健身訓練挑戰,以鼓勵學員動起來。
健身教練楊美儀(29歲)指出,現在的學員多專注在針對性的部位鍛鍊,如腹部、腿部、手臂等,人們已經厭倦了一板一眼的鍛鍊,因此為了更好的鼓勵學員積極在家運動,她惟有將鍛鍊變得更有趣。
“儘管無法上健身房運動,民眾也可在家使用水罐,進行徒手運動。”
她表示,目前她使用線上的方式與學員進行一對一的教學,她則建議民眾在家不強迫自己,應依照自己的體能進行適當的運動。
她說,民眾一個星期可運動3至4天,每天運動半小時至一個小時,並且擁有充足的飲食與休息,若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找健身教練或進行專業的諮詢。

林俊升:在家運動需要動力
健身教練林俊升(34歲)說,疫情使人心惶惶,加上生活壓力,很多人將運動放到一邊。
“在行管令之前,人們可以從很多的管道接觸運動,如健身房、拳館、瑜伽館羽球場等,但如今這些多人的運動無法進行,人們少了一同運動的夥伴,難免失去動力。”
他表示,在家運動需要一定的動力,除非身邊有人鼓勵或本身擁有健康意識,否則很難自動自發健身運動。
“目前我與學員是通過線上一對一的方式健身訓練,由於沒有健身房的大型器材,學員可使用家中垂手可得的用具代替,包括水罐和毛巾。”
他提醒,民眾在家運動,千萬記得姿勢要對,並且瞭解自身的狀態,若體能無法跟上,則不要強迫自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