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山19日訊)大學校園生活原是大專生最充實與美好的體驗,無奈冠病毒疫情肆虐與行管令的限制,大專生被迫留在家中上網課。這時,最考驗他們的,是自律的心態與進取心;他們得在疫期中兼顧學業及增進自己不懈怠。
堅定意志力完成課業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向受疫情及行管令影響的大專生了解這一年半來的情況,受訪大專生指出,少了校園生活自然失去很多樂趣,必須有更堅定的意志力去完成課業,利用時間提升能力,使畢業後更具競爭力。
此外,受訪的大學講師表示,學生可通過網絡的開放式講座會與課程提升知識,吸取各領域的學問以開拓視野;講師在不斷摸索網絡教學的技巧,解鎖以往不擅長的科技運用,希望彼此的學習都不落人後。

陳奕伶:利用時間學新知識
陳奕伶(22歲,新聞系)表示,行管令影響大專生過往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卻讓她有更多時間閱讀論文,報讀網絡行銷課程,將大學所學的書面知識,更好的實踐在未來的工作。
她透露,這學期將從南方大學學院畢業,疫期都居家上網課及實習,省下往返學校上課及參與課外活動的時間,反而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新知識。
她說,網絡行銷將是踏足社會的第一份工作,碰巧在疫期接觸網絡直播,不僅提升溝通技巧與粉絲交流,拓展人脈及賺取零用錢。

蘇東坡:積極參與網絡辯論
蘇東坡(22歲,土木工程系)表示,土木工程系需要大量的實驗教學,但網課無法與教授面對面進行實驗教學,只能自行上網搜索資料,為功課與報告預先補充內容,避免將來的臨場經驗不足。
蘇東坡就讀敦胡先翁大學。他說,今日事今日畢非常重要,大專生必須合理安排時間,避免課業與課外活動撞到一起,以免兩頭不到岸,他在大學積極參與辯論活動,確保兼顧課業和辯論。
“原以為疫期的辯論活動會大幅減少,但模擬賽與友誼賽的頻率反而增加,大學辯論隊更常進行網絡辯論比賽,讓辯手增加比賽經驗、提升技巧與知識水平。”

陳俊衫:上網學習金融知識
陳俊衫(23歲,金融系)指出,他目前以半工讀的方式攻讀學士學位,行管令期的網課與課程無異,一直以來都自習為主,所以更需要自律兼顧學業與工作。
就讀宏願開放大學的陳俊衫說,他在疫期加入保險與信託基金,提升自己及開展收入來源,學習理財與財務規劃,賺取收入應付學費與日常開銷。
他指出,網絡便利讓人容易接收新知識,心態正確及求知慾時關鍵,通過線上視頻教學,認識股票與金融服務,對自己修讀的科系有幫助。

沈欣雅:居家提升新技能
沈欣雅(21歲,幼兒教育系)透露,她就讀雙溪龍校區的拉曼大學,自從去年行管令1.0就未曾回校上課。居家期間提升新技能,她有更多時間練習彈鋼琴,向母親討教烹飪技巧並上網看食譜視頻。
她指出,雖然失去大學校園生活,卻多出時間學習新事物,身為大學生不管身在何處,最主要還是保持自律的心態,比如上網課能更專心,不斷重看視頻教學,積極提問或電郵請教講師。

黃德偉:追求知識對未來負責
馬來西亞工藝大學工程系高級講師黃德偉表示,教學(teaching)與授課(lecturing)有所不同,授課講師的角色是帶領與啟發,需要學生自主追求知識,大量閱讀參考書和論文,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他說,疫情爆發後入學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居家網課,不能進行學習小組討論功課,也失去大年紀學長學姐的資源,惟有依靠網絡尋找資料,所幸必修課的資源都很容易找到,但選修課的資源則相對少。
他指出,會自動自發找資料的學生不多,加上居家上網課使得學生失去推動力與競爭力,而教授本身也有研究工作,不可能無時無刻回答學生的問題,大專生的學習環境相比疫情前來得艱難。

郭月莉:教師只能督促輔助
南方大學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副主任郭月莉指出,大專生一部分的學習來自講師授業解惑,其餘靠自主學習,教師的角色是督促與輔助,學生需要自律及求知慾來探索方向。
她透露,本身在疫期學習新技能,有效運用網絡授課,深入瞭解電子科技,不斷探索進行課外活動的新模式,或許將來可以結合線上和線下模式舉辦活動,顛覆所認知的模式。
她說,網絡不缺乏資訊,反而是資訊太多,需篩選適合自己的內容,學生必須做好時間規劃,別浪費時間留下空白。
“我也上網觀看視頻,學習視頻創作者吸引觀眾的技巧,使網課更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利用科技達到教學目的。”

黃薈如:線上課程受益匪淺
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講師黃薈如透露,疫期出現很多開放式的講座和課程,部分還是免付費,打開手機就能輕易學習各類知識,只要有心增進自己,這些線上課程是絕佳管道。
“我在行管令期間報讀線上課程,不管冷門或熱門的課程都讓人受益匪淺,並且能夠無限回播,另外,電子書也是自主學習增進知識的途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