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浩 | 批卷员的无奈



两年前,大马教育文凭(SPM)试卷批卷员是最后一次以实体方式批改卷子,因为去年开始,应教育部要求而改由网上批卷。
ADVERTISEMENT
到去年为止,批卷员批卷工作完毕后会填写表格,呈报出席批卷会议的报销,以及批改试卷总数可获得的酬劳。
坦言,教育部这几年缓慢“发粮”的举动,难免会引起批卷员的牢骚和微言。
去年曾发生会考成绩已放榜而“发粮”无闻的窘境,导致有的批卷员萌生离意,来年不再接受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今年,教育部又有“精益求精”的措施,要求批卷员在网上分别填写要呈上的会议报销和批卷酬劳。恼人的是,批卷员得耐心等候教育部在网上“开放”了填写系统后,才能“繁文缛节”地填这、填那,还得上载好些文件作为证明。
首次的“网上呈报”,教育部先“开发”供填写出席会议报销的系统,批卷员填写得战战兢兢,有时填写某些细节出现了纰漏,还得批卷组长提醒和指导后重新填写过,耗时又费神。
隔了一段时日,教育部才姗姗来迟地“开放”供呈报批卷酬劳的系统,“繁文缛节”依旧没有减少,不少批卷员没有经验而填写错误,经组长指正又得重做,折腾身心。
对于一些不向“钱”看的批卷员,他们已向组长报备明年不会批改试卷了。
大马教育文凭成绩早已揭晓,我校连“嘉奖庆典(Majlis Apresiasi)”都举办了,教育部才龟速地“发粮”给批卷员,而且只给批改试卷的酬劳,一早呈报的“会议报销”仍在苦苦等待。
“发粮”乱了秩序,批卷员无不在群组中骂开了锅。
犹记得第一天出席批卷会议时,组长曾图文并茂地汇报教育部因采用“网上批卷”而节省了可观的费用。
原本,我以为教育部会用省下的钱,改善令批卷员诟病的“发粮”之事。看来,是我多想了!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话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