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细节

阿姨没读几年书,年轻时在母亲的理发店帮忙,母亲出嫁,阿姨跟过来,就在爸爸的裁缝店里帮忙打点、烧饭煮菜,渐渐累积生活经验。 小时候,父母忙着做生意,阿姨负责照顾我们,阿姨清楚兄弟姐妹的口味,工作在外,回乡时,阿姨总会煮几道拿手小菜给我们解馋。 阿姨不会用现代科技电炉来烧饭煮菜,虽然方便省时,她依旧用木材燃火苗,加入煤炭使火旺起煲汤,只用瓦斯炉炒菜。买回来的电炉器具,她通通藏在壁橱里,原封不动。过去蹲在炉灶口用铁筒吹气,看着星星火苗窜动燃起,情浓炭烧或许是她老人家的执著吧。 阿姨的日常,除了烧菜煮饭做家务,就是看电视。 她每天早上6点半爬起床,在厨房里东摸西抹,开始烧开水,装满大中小3个热水壶。过滤器的水她总是不敢喝,老说喝了肚子不舒服,水一定要烧开才能杀菌。也曾考虑换个设有冷热双用的饮水过滤器,随时有热水泡杯咖啡,然而,始终不放心。 忙完烧开水,阿姨就准备早餐,或蒸面包、蒸包点,要不就来个干捞面、煎饼等。那刻,我们还卷在被窝里呢! 早餐还在胃里没等消化,阿姨已想着煮什么午餐了,她自言自语一番后,打开冰箱,把菜一一摆在洗手槽旁,肉更是提早拿出来解冻。有时真想不通,问起时,101个理由,脑筋可灵光了! 离不开旧时代观念 阿姨的生活离不开旧时代观念,时间的火没有在她思维里点燃。的确,不是每个老人家都能脱去过往的束缚,跟着时代的轮轴转。他们对新颖万变的发明缺乏信心,越方便快速的时代,宛如魔爪消耗他们的精力,然而,缓慢与等待是否成了现代人耐力的考验?是不是一把磨损耐心的刃? 午餐后,阿姨才稍感悠闲,躺在懒人椅上听听午间新闻,看看电视节目。阿姨习惯一边看电视一边操控波道。我们很少陪阿姨看电视,原因?每当广告一出现,阿姨就会转换波道,有趣的是她熟练遥控器的按钮。阿姨还会一边看一边说故事,细数情节,往往让你错过演员的某段对话。如果你想知道结局,阿姨能记上365天,一再重复也不厌。 阿姨习惯睡午觉,寂静的午后的确是她小憩的好时光。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人认为午睡是养神静心的活动。其实,静也是动的前奏。 睡醒,正是阿姨准备晚餐之时。以前,一家十口,菜量大,碗盘多;如今,孩子们各奔东西南北,有的远在海外,不能每个农历年共餐团圆,视频祝福成了管道。父亲回天家后,母亲和阿姨早已习惯三两人一起吃饭,菜量虽然少了,但种类不缺。 阿姨的日常堆叠了平凡的生活,然而,一个快步入80的老妇,还能行动自如,煮菜烧饭打扫卫生,我想这是上天的恩泽与赐福。 岁月递嬗,时光荏苒,新一年好好与自己和他人相处,与老人家共处,更需多一分体谅与包容,珍惜彼此。愿——生活好好过,即使平凡也是莫大福分。
2星期前
忙碌的生活中,时常需要一些小小的仪式感来为平凡的日子增添色彩。而制作头饰,恰恰是一种简单却充满乐趣的方式,让我在创作中体验到独特的满足感。 每当我走进手作店,琳琅满目的材料总能引发我的想像。各种颜色的丝带、璀璨的珠子、精致的花朵,甚至是自然界的羽毛,都在等待着我的挑选。这些材料就像是生活中的点滴,静静地等着我去发现和拼凑它们的故事。 制作头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创作,而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当我坐在桌前,手中拿着工具,心中泛起对美的追求。开始时,我会仔细地构思头饰的样式,想像着它将如何映衬着佩戴者的笑容。无论是简约的发夹还是华丽的花环,我都希望通过它们传递出独特的情感。 我喜欢用柔软的丝带编织出优雅的发圈,丝带在我的指尖滑动,如同春风拂过肌肤。我会选择暖色调,让整个发圈看起来充满生机。接着,我小心翼翼地在发圈系上几朵手工制作的小花,每一朵都蕴藏着我对生活的热爱。将这一切连接在一起,心中便浮现出无法言喻的快乐。 随着每一个材料的加入,我的作品也慢慢成形。创作的灵感不断涌现。有时,我会加入一根细细的金属线,为头饰增添一丝俏皮;有时,我会挑选一颗颗闪耀的珠子,让它闪烁着微光。 完成的那一刻,我总会感到由衷的满足。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头饰,我不禁想像它在某个女孩的头上绽放的模样。那一定会是无比美丽的瞬间。 制作头饰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创作,也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旅程。每一个细节中,我都感受到生活的脉动。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希望透过手作,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制作头饰不再是简单的劳作,也是心灵的释放。沉浸其中,我便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在,也让我找到了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它教会我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懂得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把这些头饰送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这份创作的喜悦与生活的芬芳。它们像一颗颗小星星,照亮着我每一天的生活,让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永不停息。
4月前
4月前
6月前
6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很少在脸书上跟大家分享以前在日商公司工作的经验;想说趁这个专栏,让大家可以简单地窥知所谓的日系职场文化的养成;以及这个语言文化,是如何影响了我的人生、甚至一辈子。 从18岁学日文,大学毕业后在日商公司工作,到现在有了日本的家人,这样想想,也跟东北亚这个国家接触20几个年头了!可以说是占据了我生命中大半的时间。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很少在脸书上跟大家分享以前在日商公司工作的经验;想说趁这个专栏,让大家可以简单地窥知所谓的日系职场文化的养成;以及这个语言文化,是如何影响了我的人生、甚至一辈子。 有果就有因呀!就先来跟大家说明,当初在大学时,为什么我会选择日文系就读的契机吧! 就如同大家所知,台湾曾经是日本殖民地,加上因为飞行时间只要三个小时,因此不管旅游或是商业考量,台湾跟日本之间都有非常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此在台湾,只要非常精通日文,通常都能很找到不错的工作。 我就读的是在南台湾以外语著名的大学,在台湾有一句话这样形容的:”文学找台大,商用找文藻“。我们学校的训练,就是希望学生一毕业之后就能在职场上有即战力,因此在大学里,除了受到非常扎实严格的语言训练外,也从骨子里,被日籍老师们慢慢塑造成日系职场上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女生的样子。 大学时所有授课老师都是日本人,老师从大三大四开始就教我们如何做日文的商业简报和提案。我记得老师在训练我们时,一直跟我们说:”你们未来的上司跟客户有很大的机率会是日本人,从现在开始,要慢慢地接受和洗礼成为日本企业的思考做事模式;做任何的提案或是交涉,请用日本人的思维逻辑去思考,要不然是比较难说服日本人的。“ . 也因此,在大学时期,才刚刚可以掌握一门语言,好不容易考过了N1,也就是进入日商门槛的日本语能力测验最高级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日本人钜细靡遗的细节魔鬼思考模式正在等着我。为了能被心仪日商选上,除了让我原本的华人模式慢慢消失,让日本文化慢慢侵入我的人生外,我别无选择。 这让我想起之前跟一位大马前辈吃饭,已经习惯注意所有细节的我,在他一个摸鼻子的动作我就知道他在找纸巾马上从包包拿出面纸递过去;还有即使才吃过一次饭,我就会自然地记得他所有喜好:比如只喝热饮、比起黑咖啡他说喝热拿铁比较不会胃食道逆流等等的事情。 第二次出来吃饭时,我因为自然而然地帮他点了热拿铁和倒了热水给他,他被我记住所有细节的个性给吓一大跳,一直问我,你从小就是这样的性格吗? [vip_content_start] 我说,不是的呀!是因为之前在日商当业务拿案子,我们必须要在短短几次接触就给对方很好的印象,才能在一两周内决胜负。因此我们会习惯记住对方所有喜好和说话的内容、穿搭的品牌和爱用颜色、手表香水品牌,甚至看穿著我就基本能判断出这个人在公司的位阶等等的……这些已经都是我们反射性的动作。 也因此,从小就是男孩性格、会爬树、会拿石头追着人家干架、粗枝大叶爱迟到的我,遇到了所谓大日本帝国,我竟然会因为主修了日文,让这个语言这个国家,彻底改造了我的个性,造就了我现在会习惯性注意任何细节的人格特质。 日系企业教会我的最重要的就是”换位思考“。以前在跨国企业当日本业务时,一开始案子拿得很不顺利,被当时的日籍主管训斥了一番。 他说,业务要人家挑钱出来买你的东西,你如果没有站在客户立场思索他的需求,怎么可能拿得到案子。 拿案子就像是一个孩子跟爸妈要他很想买的玩具的过程。如果你只是吵,是很难得到玩具的;但如果你跟爸妈说明:我为什么想要这个玩具、有了这个玩具能给我带来什么正面效果等等的理由来说服爸妈的话,那成功机会就会大大提升。 这一段话,我从20几岁记到现在。 其实不只案子,这些做事思考模式,对我人生往后在跟别人开口说话之前,都会习惯性细细地在脑海中思索过后再边倾听边修正说话内容,也是人格大改造的一部分呀! . 很多人会说,这样的习惯,不累吗? 可能也20几年了呀!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在刻意注意细节了。 但我一直很感谢这个语言带给我的一切,因为这样,我才能拥有我现在的形状,让我在大马遇见懂得欣赏我这些特质的人,不再是只有拘谨、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因为和大马这些人事物相遇,我开始用李语希这个华人身分活着,而不是从大学开始在日本职场社会就一直使用的Nozomi。 我的日文名字Nozomi,汉字就是希,也就是希望的意思。 现在想想,也许,在我的名字中,就透露出了我会因为语言,而跟这些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人事物相遇也不一定吧! 以上所有图片皆由李语希提供
2年前
爸爸第一次见我的雪糕机的时候,很是惊讶。他说,怎么像新的一样?你洗得这么干净? 对。当然我这个有一点被宠坏的女儿,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是不会把东西洗得如此干净的。家里总是乱七八糟,竟然会洗机器,真叫人难以置信。 不过,在餐饮业里,洗机器只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而已。况且,就算家里再乱,我也要很清楚知道什么东西放置在哪里。有一张隐形的宝藏图,就埋在我的脑海里。 很多时候,洗一台机器就得花上半个小时以上。店里的咖啡机、磨豆机和雪糕机,每一天用后都得洗。每一次洗机器,就得一件一件零件拆下来刷肥皂冲水。用没有味道的清洁粉清理机器的内部,再过水。排水的地方要注意有没有阻塞。磨豆机得清空,不能碰水的地方用吸尘机吸干净。第二天开店的时候,再一件一件零件装上,启动。 机器洗干净才不会残留食渣。这样煮出来的咖啡、磨出来的咖啡粉、做出来的雪糕才能呈现最佳的味道。卫生条件做好,也不会有蟑螂壁虎在关店的时候大驾光临。大概是这样重复上千遍之后,洗机器就不是一件难事,也算是保养机器的步骤。 也许是机器洗得多,养成了这种保养器材的习惯。早前搬家,买了两个需要时常保养的铸铁锅。一个是炒菜的铸铁锅,一个是炖煮用的铸铁锅。起初还不会用的时候,总是很懊恼,为什么每次炒菜都粘锅。我不是已经依照网上说的步骤,给铸铁锅上油了吗? 直到最近才发现,铸铁锅还得预热。预热完了才用,就不会粘锅。食材下锅时也不可以一下子就翻面,要等食材和锅产互相认识,才可以翻面。这样菜肴煮好了,铸铁锅还是闪闪发亮的。不过我还是没能煮出什么很厉害的菜肴。 这几个星期,我也终于弄来一个新的沥水碗架。重点不在此碗架有多大多漂亮(还是得在我的审美角度里可以接受的程度),而是这碗架底部有一个小小的排水沟,可以将水排到洗碗盆里。只要洗好的碗摆放在碗架上,水就会随着沥水架通过排水沟流走。这样的小细节,竟然让我如此着迷。每次水流出来的时候,我都有一点点的小感动。 做大事前得先把小事做好 对于自己在用机器和器具迷恋程度,有时不禁感到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上一期不是提到我喜欢称东西吗?最近同事在我的包包看到一个小方盒,感到很稀奇。我于是拿出来表演给同事看。你看你看,这是一个小拉尺。同事问我,怎么带着这小拉尺到处去?我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需要到啊。我当天为了替顾客量雪糕盒的尺寸,就恰恰好需要用到。同事笑我说,我只差没带着一把秤出门。 我不理解自己为何如此执着于这些事。也许我一直以来都放错重点。应该要好好掌控的,是我的银行户头和我的身材,不是这些小小的杂事。可是在做大事前,不是得先把小事处理好吗?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