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洪仙大帝

(新山9日讯)新山福建会馆会长拿督林德明披露,该会馆今年策划推出“福苗计划”,以提供每人1000令吉的助学金帮助获选的清寒学子。 他指出,该计划虽然是以新山福建会馆的会员子女为优先,但也涵盖福建籍及其他籍贯的学子。 林德明昨晚在“2024年柔佛古庙洪仙大帝游神平安宴”上致词时,透露上述最新计划。 林德明说,以往该会馆从平安宴中所筹获的善款,大部份皆会充作教育用途,例如去年,会馆就拨出了200万令吉给宽中至达城分校建校基金。 他透露,今年实行的“福苗计划”,会先从5所华小开始,即由校方遴选或推荐5名需要资助的清寒学子,再由会馆董事会审核通过,每名获选的资助对象都可获得1000令吉。 他表示,由于会馆刚落实“福苗计划”,还望校方给予反馈意见,以便这项惠及莘莘学子的计划能越办越好。 与此同时,提及柔佛州务大臣拿督翁哈菲兹早前透过柔佛州卫生及环境委员会主席林添顺,在柔佛古庙众神巡游时宣布拨款各2万令吉予五帮会馆的决定,林德明也大加赞赏。 他说,2万令吉虽然不多,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并非拨款这么简单,而是彰显了州政府对柔佛古庙游神活动的支持。 “透过新山中华公会的协调,游神活动获得了州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令人欣慰的。” 他续指,像这样公平对待各族传统文化的政府才是柔州子民想要的。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早前在宪报颁布,将我国华人传统美食肉骨茶列为国家美食遗产却遭到一些政客挑起话题的事件,林德明也表达了他的遗憾。 他说:“这项决定其实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是对大马丰富美食的肯定,它同时也彰显了我国的多元精神,不应该将这个课题与政治挂钩。” “请让‘美食回归美食’,何况它对旅游产业也会带来一定助益。” 出席者包括新山中华公会副会长徐永健以及新山福建会馆永久名誉会长拿督斯里郑金财等。
9月前
(新山5日讯)柔佛古庙游神活动每年都有众多队伍参与,其中,柔佛古庙洪仙大帝第拾壹队大锣鼓队在众神巡游这一天,就连续10个小时敲锣打鼓,队员们的体力耐力惊人。 据了解,第拾壹队大锣鼓队的成员全部是年轻人,且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9岁,尽管年轻,众队员却展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耐力。 第拾壹队大锣鼓队主席叶楚善昨晚在“柔佛古庙洪仙大帝圣驾出游平安福宴”上致词时,透露了一众队员在游神活动上连续10个小时“咚咚锵”,认为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然而队员们却做到了。 她希望藉著平安宴,慰劳及感谢一批队员和工作人员在这期间的劳苦。除了敲锣打鼓的耐力,事实上,第拾壹队大锣鼓队在慈善的跑道上也展开了一场持久战。 叶楚善说,自大锣鼓队从1982年落实“取之社会,用于社会”的理念后,每一年的平安宴,都没有落下慈善这一块。 “换句话说,42年以来,除了行动管制令期间停办2年,大锣鼓队也连续40年从游神活动中筹获的经费中,拨出部份充作教育及慈善捐款用途。” 大锣鼓队今年再接再厲,捐出3万2800令吉予23个单位,受惠单位包括新山县的18所华小、宽中三校、南方大学学院以及柔佛古庙关怀基金。 柔佛古庙洪仙大帝第拾壹队大锣鼓队名誉顾问兼新山福建会馆会长拿督林德明指出,第拾壹队大锣鼓队其实是新山福建会馆辖下福建大社的一支队伍,也是一支独具特色,在游神队伍中颇具魅力的一条风景线。 他同时感谢该队伍经常都无条件参与会馆的活动。 林德明表示,他对第拾壹队大锣鼓队能持续40年不间断拨款捐作慈善,且大部份为教育资助感到敬佩。且据他了解,这些年累积下来的捐款已超过百万令吉,热心之举值得其他团体仿效。 另一方面,叶楚善现场也在总务刘建国陪同下,赠送一块牌匾予林德明,祝贺他获马六甲州元首敦莫哈末阿里阁下于74岁华诞时封赐拿督勋衔。 出席上述活动的嘉宾包括:柔佛古庙洪仙大帝第拾壹队大锣鼓队名誉主席拿督张国智上议员、政府事务顾问民政党全国副主席邱孝利;新山中华公会副会长甘再福、新山客家公会会长张君国等。
9月前
柔佛港主时代为了种植甘蜜(Gambir)与胡椒,开发了超过200条港。在这股开垦拓荒浪潮下,当局从中国引入大批华裔劳工,进行开荒的工作。 柔佛州在19世纪的时候,多处土地仍处于丛林、沼泽面貌,是许多毒蛇猛兽的原始家园。因此,可以想象在开荒过程中,这批华裔先贤必然需要与大自然搏斗。 泊港老虎伤人建庙“镇虎” 其中在柔南振林山一带,也就是位于埔来河下游的泊港(Kampung Pok),相传从前由于虎患十分严重,经常发生老虎伤人事件,于是当时的泊港港主建设洪仙大帝庙,供奉和膜拜“镇虎”鲜明形象的神明——洪仙大帝,当地的虎患才开始减少。 根据学者的考察,洪仙大帝在中国尚未寻找出其神缘,因此推断洪仙大帝可能是马来亚和新加坡民间创造的神明,属于“本土神明”,而其造型主要是:踏虎、踏双虎及骑虎的姿态。 此外,在这座据称至少有170年历史的古庙,里头还挂着一幅据传自咸丰年间就存在的匾额,如果确实如此,那它就是新山神庙最古老的一个牌匾。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将带领读者一起回顾当地人与神明的一段故事。 李丰升:泊港开垦时期有老虎 泊港洪仙大帝庙理事长李丰升(52岁)表示,根据先辈叙述,泊港在开垦时期的确有老虎,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安全。 “于是港主就建设了庙宇,并安置了洪仙大帝神像,希望通过神明的力量,祈求大家的平安。” “由于相信神明能镇虎,这里负责清芭的工人在进芭之前,以及之后参与种植甘蜜的先辈,都会事先到庙宇上香。” 设庙后老虎没再伤害人类 他表示,当年设立庙宇后,当地仍然有很多老虎,但再也没有出现伤害人类的情况。 泊港洪仙大帝庙在1952年进行搬迁,李丰升的父亲李芝琴除了捐赠土地作为重建庙宇用途,也与一班理事一起参与筹建过程。 “神庙的土地占地大约有1英亩,当年土地是我父亲报效的,这片土地属于榴梿园的一部分。” 他说,随着新庙建成,当年的旧庙建筑物已经拆除,旧庙遗址就在现在的村长办事处(Kompleks Penghulu)隔壁的一片土地。 除了主神洪仙大帝,庙里侍奉的其他神明还包括观音娘娘、包公、太岁、善财爷及南斗星君等。 李丰升是潮州籍贯,他自小在泊港长大,如今也在当地经营五金杂货生意,可说是土生土长。 萧开富:洪仙大帝传说是“三脚白虎”化身 文史工作者萧开富在受访时指出,根据马新已故文史工作者邱新民的记载,洪仙大帝传说是“三脚白虎”的化身,原是管理老虎的“山君”,人称“伯公马”。 他说,在柔佛州进行的洪仙大帝神明研究工作,必须从柔佛王室、柔佛河流以及港主制度时代(1844年至1916年)这3个角度去看待。因为如果没有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开拓,很难看到故事的展开。 他也指出,安焕然博士曾经做过柔佛潮人史料研究,在调查时发现泊港洪仙大帝庙内挂着一面“众位诸神”的匾额,上书“咸丰癸丑年”,而有关年份即是1853年,说明当时华人已来到这里拓殖的历史。 根据史料,泊港古称“Pok Kang”,在1885年就出现在柔佛的官方档案中。此外,在当地发现的墓碑显示,港主可能是一位潮籍人士,名字为“张视合”(也有指是“张观合”),他在当地种植甘蜜和胡椒。 泊港没受到发展洪流影响 萧开富认为,泊港至今仍保持淳朴和宁静的氛围,尽管附近有大型发展计划,包括森林城市、埔来河大桥,但是当地的发展还是如一个“过境”的地点,没有受到发展洪流的影响。 他也表示,泊港附近(埔来河)的另一端,还存在1920年代德国人留下的码头和炭窑遗迹,值得人们去看一看。 泊港也有“一山一庙一校” 泊港原来也有“一山一庙一校”,除了洪仙大帝庙,还有一座义山,在上个世纪更曾有一所华小,只是后来不知何故停办,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此外,位于振林山的本达士渔村(Kampung Pendas),在港主时代原称“谢厝港”,与泊港相距大约7公里,由于地点十分靠近,两村人民时常往来,而泊港洪仙大帝庙也成了临近华裔同胞的膜拜场所,香火鼎盛。 随着时代变迁,人口不断外流,当地的华裔人口越来越少。根据李丰升的说法:“华裔家庭的数量少,十根手指头就数得完。” 翁月福:曾担任两次炉主 前去膜拜的善信翁月福(56岁,商人)虽然不是当地人,但仍与这座庙宇结下缘分,曾担任两次的炉主,向来很支持庙方的活动。 早年在新加坡工作的他,因为一次机缘而发现这座古庙,于是在过去10年至今,一直不间断地到前来祈福。 赖奕金:庙里古井十分灵验 庙祝赖奕金(62岁)表示,他从十多岁就来到这座庙上香祈福,对庙宇有独特的情感;两年前退休后,更到庙里担任庙祝一职至今。 他表示,庙里有一口古井,十分灵验,吸引许多善信的到来。 “这口井的井水除了保平安,据说使用井水洗车牌后,不少车主还中了马票,经过口耳相传后,越来越多善信前来求财。” 他表示,由于善信认为庙里神明显灵,因此吸引许多印裔善信到来膜拜;有趣的是,甚至有华裔善信是经由印裔善信介绍,才到这里上香祈福。 他表示,庙里每逢农历十一月初七、初八、初九及初十,一连四天都会庆祝洪仙大帝千秋宝诞。 赖奕金的妻子来自隔壁村甘榜丹绒古邦(Tanjung Kupang),也经常到庙里帮忙。 赖奕金表示,其岳父曾经就读在当地的一所华小,若没有记错,名字叫做“海缤公立小学”,当年聘请来自台湾的师资,使用的课本也是来自台湾。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