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出花园

  (麻坡讯)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华人社群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积极传承中华文化。节庆习俗与宗乡会馆维系着华裔认同感,也记录历史变迁。其中,麻坡潮州会馆以悠久历史和丰富活动,成为柔佛州潮汕乡亲的精神堡垒,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潮汕文化精髓。 星洲日报《学海》柔佛州麻坡区学生记者队于日前采访了麻坡潮州会馆,深入了解该会馆的领导层、活动策划以及悠久历史。 筹建会馆凝聚潮籍乡亲 麻坡潮州会馆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潮籍乡贤陈松海从印尼请回北帝爷公,并供奉于麻坡大马路的公利宝号,这一举措奠定了粤东古庙的基础,也成为日后潮籍乡亲团结互助的象征。1922年,潮籍先贤为筹建韩江公冢而发起募款,提供同乡安葬之地,进一步巩固了潮人社群的情感纽带。 至1937年,麻坡潮州会馆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潮籍人士从传统信仰与民俗服务迈向更有组织性的社会团体发展。现任会馆主席陈福源在受访时指出:“潮州会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传承潮汕文化、提升乡亲福利的使命。”1947年,会馆购置海乾街土地,并在1957年,在蔡敬三局绅的倡导下,建成古色古香的会馆大楼。时至今日,这栋建筑不仅是麻坡的文化地标之一,也见证了一代代潮籍人士的奋斗与团结。 文化传承:从传统习俗到艺术推广 为了让潮汕文化在异乡扎根,麻坡潮州会馆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与粤东古庙联合举办的“潮州大团拜,粤东闹”活动。这项元宵节庆典不仅展示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还成为凝聚乡亲的重要平台。其中,“出花园”成人礼更是潮汕文化的一大亮点。这一仪式象征着孩童迈向成人,洗脸、换新衣、穿木屐等环节都寓意着成长和蜕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会馆署理主席徐一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传统仪式,让年轻一代感受到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家族观念与伦理价值。” 除了传统习俗,麻坡潮州会馆还大力推广潮汕艺术,其中潮州大锣鼓班便是近年来的重要项目之一。潮州大锣鼓班于2023年8月成立,向所有热爱潮州音乐的人士开放。大锣鼓以鼓、锣、唢呐、二胡、扬琴等乐器为核心,常用于喜庆场合、祭祖仪式及庙会游街表演。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陆续展开多场演出,并计划未来参与更多庆典及文化推广活动,以确保这项传统艺术能够代代相传。 “活动中,我们不仅展现潮州人的团结与文化底蕴,还通过舞龙舞狮、潮剧表演等传统艺术形式,将潮汕文化发扬光大。”徐一峰表示,“它是连接不同世代潮汕人的桥梁,也是向外界展示潮汕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出花园”潮汕特有成人礼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活动是“出花园”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也是该馆的重要活动之一。据青年团团长方志权介绍:“‘出花园’象征着孩子告别童年,迈入成人阶段,也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仪式中,花童花女通过洗脸、换新衣、穿木屐等环节,象征着去除童年的稚嫩,为成年后的新生活做好准备。此外,仪式还包括拜天公、敬茶、吃寓意丰富的传统食物等多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补充道:“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比如洗脸象征洗去童年的无知,换新衣寓意新的开始,而敬茶仪式则是孩子向父母表达感恩的重要环节。”   社群凝聚:从餐桌到未来发展 除了传统的出花园仪式,麻坡潮州会馆还在每周五举办“吃糜系情”活动。这项活动由乡亲聚在一起吃一顿潮州粥,借此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这种看似简单的聚餐,却包含了潮汕文化中注重人际联系、重视乡情的精神内核。 对此,方志权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传统习俗,不仅增强乡亲的凝聚力,也让年轻一代从中感受到潮汕文化的温暖与团结。”   传承与展望:潮汕文化时代使命 如今,麻坡潮州会馆不仅通过活动和教育项目推动潮汕文化的传承,还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陈福源补充:“我们希望通过会馆的努力,让每一名潮汕人都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温暖,同时为社会贡献力量。”不过,该馆所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年轻人不参加这些活动 ,间接性导致未来没人能够传承这些文化。 从历史到未来,麻坡潮州会馆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元化的活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凝聚乡情与文化的桥梁。无论是年长的潮籍乡贤,还是年轻的新一代,潮州会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让每一位潮汕人都能为这片文化热土感到骄傲。麻坡潮州会馆始终秉持“慎终追远,弘扬潮汕文化”的宗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凝聚乡情与文化的桥梁。   学记感言:更深入认识潮州文化魅力 通过此次采访,我们深入了解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学习了许多新知识。虽然我们并非潮州人,但与受访者的交流使我们对潮州的传统、历史以及潮州会馆近期举办的大锣鼓、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采访后,会馆理事热情地招待我们品尝了极具特色的潮州美食,如潮州面,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潮州的饮食文化。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潮州文化的温暖与人情味,收获颇丰,难以忘怀。  
2天前
7月前
7月前
  (新山10日讯)别具意义的七夕节,50名满15虚岁的少男少女咬着鸡头、脚踏红木屐,在家长的祝福下“出花园”,蜕变成小大人。 今天由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主办的2024年第17届潮州人传统成年礼“出花园”庆典,各有25名潮州籍少男和少女参与,他们身穿红衣、红肚兜、红木屐进行各项仪式,当中包括洗花水、喝凉茶、咬鸡头等。 “咬鸡头”是其中的重头戏,这一动作寓意少年们未来必定出人头地,独占鳌头。 工委会主席苏丽仪表示,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举办“出花园”传统仪式,旨在传承和宣扬潮州传统文化习俗,这也是潮州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 “今年比较特别,不仅把仪式改在中华公会大厦举办,同时也很荣幸有来自汕头市的嘉宾前来参与和见证。” 她说,参与“出花园”仪式,象征着青少年迈入成人阶段,这是潮州家族和社区的一个重要庆典,让家长见证孩子长大成人并给予祝福。 她表示,会馆希望通过每一年举办“出花园”仪式,让这项传统习俗继续传承。 出席者包括汕头市市委书记温湛滨、人民政府副市长李钊、侨务局局长兼市侨联主席洪悦浩、外事局局长李鸿钊、商务局局长吕少雄、宣传部副部长李建昂、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和总务李富新,以及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永远名誉会长陈周平和会长黄木祥。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署理会长郑达洺在致词时说,为传承潮州人的习俗,2007年会馆时任总务已故陈振发大力提倡举办“出花园”成人礼,开创了集体“出花园”成为本地传统文化活动的新篇章。 他说,2013年全柔各地同步举行“出花园”,隔年更拓展至全国各州,让原本是潮州人自己在家举办的成人礼,能以全新姿态出现在大马各地,展现潮州文化的弘扬与坚持。 “2020年因全球疫情,我们不得不暂停一年,但我们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从未减退。2021年我们为遵守防疫管控,首次推出线上‘出花园’。” 他说,会馆也于2022年在全球范围内与汕头市侨务局,携手推出线上“出花园”仪式,突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盛。 他表示,会馆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人生第一次咬鸡头,感觉有些奇怪,味道也不算好吃。” 不过,参与“出花园”的巫治辰也坦言,咬下鸡头的那一瞬间,自己确实感受到仪式所带来的“独占鳌头”感觉,这是一种成长的象征。 罗敬皓则指出,经历“出花园”后,他深切感受到自己已是需要独立承担责任的大人。 “这次活动让我学到很多新东西,虽然之前略有所闻,如今实际参与,让我收获颇丰。” “参与‘出花园’让我既激动又紧张,之前看过姐姐参与,所以我对整个流程并不陌生。” 郑羽恩坦言,完成仪式后,她产生一种自己需独立承担负责的想法。 她的母亲殷淑美(42岁)受访时说,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主办“出花园”仪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女儿透过不一样的方式迈入成年。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笨珍20日讯)笨珍潮州会馆今日主办出花园活动,11男3女共14名少男少女依据习俗逐一完成了所有环节,意味着今后长大成人。 这是笨珍潮州会馆妇女组连续第十一年举办出花园活动,主持司仪许爱花的介绍出花园仪式环节和习俗由来,让参与的少年男女井然后有序地遂一完成仪式。 笨珍潮州会馆妇女组主任许文惠、青年团副团长陈楠鈗陪同会长黄伟通,一起率领14名少年男女持香拜天宫及拜别床头公婆母,祈求孩子们平安成长,接着在仪式上颁发证书及红包给参与者,整个活动圆满结束。 黄伟通:广招年轻会员 黄伟通在会上表示,会馆目前拥有560余名会员,根据会员审计组的统计,之前40岁以下青年仅占了8.6%,显示参与会馆活动的青年越来越少,而会馆的会员不断老化,这将影响了会馆未来发展及日后没有接班人的窘境。 他说,会馆今年初发动为期两个月广招年轻会员计划,凡年龄于18至45岁以下青年男女,付会费10令吉皆可加入本会。此项计划实行立马成见效,年轻会员目前调升了22.4%,但以会馆总人数须至少35%年轻人参与,才是健康的现象。 吁家长引导子女正确用网络 黄伟通也呼吁身为家长应监督及引导子女如何正确使用资讯网络,尤其是AI视频网已在当今网上,充斥许多假新闻及诈骗讯息。 参与活动理事包括;副会长吴厚兴和杨德兴、总务林秀秀、副总务陈凤蓁、副财政钟林宝、教育主任周志强、康乐主任陈亚妹、副福利魏茂顺、查账林丽莉、青年团副团长陈楠鈗、秘书陈毓仙、财政洪菽璟、妇女组主任许文惠、署理许爱花、副主任吴名戎和李玉英、秘书江丽婵、财政温嘉莉、交际黄蓉花、理事锺美玉、陈亚琴及胡丽云。  
2年前
(新山20日讯)“洗花水、换新衣、穿红木屐、祭拜公婆神、咬鸡头……”,42名15岁少年男女今早在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位于海滨会所进行集体成年礼“出花园”,意味着他们已经长大成人。 在仪式上,该会会长陈周平、筹委会主席刘倩华、总务洪莱腾率领参与的22名少男和20名少女手持香,向天公、祖先以及公婆母行拜祭之礼。在家长们的见证下,完成了成年礼,整个仪式耗时约两个小时。 陈周平在仪式上致词时指出,该会于2007年就举办第一届出花园成年礼,同时也是全国首个举办此活动的会馆。两年前,因为面对冠病疫情,该会还举办线上出花园潮州成人礼。 他说,根据传统潮州人成年礼,参与者在仪式上“咬”鸡头,象征日后能够独占鳌头,出人头地。 “此外,吃花肉炒蒜寓意着孩子们将来能够财源广进;吃乌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吃豆干则寓意年轻时能够巩固官职、处事通达。” 他还提到,在成年礼这一天,孩子们要吃猪的内脏,包括肝脏,这象征着吃过后身心焕新,从今以后健康茁壮地成长。 他说,参与者拜祭公婆母,是因为公婆母从小保佑、照顾孩子,象征他们最后一次拜祭公婆母,以后农历七月不需要再拜祭,因为已经成年了。 “我们希望这个传统活动能够在参与者长大后,当他们成为父母时,能够将这个优良的习俗传承给下一代。” 较早前,刘倩华表示,“出花园”是潮州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活动,传承优良文化。 “从前在潮州人聚居的地方,长辈们都会为虚岁15的孩子,在各自的家庭安排或到庙宇为孩子祭拜及祈福。” 她也说,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而华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乡团组织也一直把教育和文化工作放在心头上,要让下一代成为有学问、有品德及感恩之心的人才。 马潮联青副总秘书罗培文表示,马潮联青主催在全国58个属会展开集体成年礼“出花园”活动,一起进行文化传承活动。 “直到现在,马潮联青发给各属会的出花园活动流程表,还是以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的蓝本为依据,这是值得给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一个掌声,因为发起并把这项活动推广至全国。” 她勉励参与“出花园”的少男少女在长大后,需要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包括对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负责。 国家文化人物陈再藩的儿子陈思翰今天也参与了“出花园”仪式。陈再藩受访时表示,很高兴看到孩子长大成人。 询及对孩子有什么特别期待,陈再藩笑言:“孩子长大懂事就好。” 沈文凯(43岁,商人)与太太吕雪芬对于女儿沈妤思参与出花园仪式而感到开心,尤其是看到女儿长大成人。 沈文凯表示,“出花园”仪式是一个很好活动,让孩子认识潮州人的传统文化。 沈妤思则表示,她是在父母的建议下参与出花园仪式,但是本身是很乐意参加。 “令我感到有兴趣的是‘咬鸡头’环节,因为从来没有这么做过,感到很新奇,同时留下很好的回忆。”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潮州风俗孩子到了十五岁就得举办“出花园”习俗。叶春生、林伦伦主编《潮汕民俗大典》:“清代以来,粤东地区有一种近似古代成年礼的特有礼俗——出花园。它是粤东潮语区和客家区为15岁或16岁(都计虚岁)的男女孩子举办的成年礼俗…… “潮俗信仰‘公婆神’,潮人认为儿童在15岁前一直是生活在公婆神保护下的‘花园’里当儿童长到15岁时,在七月初七这天必须举行‘出花园’的仪式,让孩子跳出‘花园’墙,走向社会。出花园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4件或8件或12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一种圆形的竹编簸箕)中,请出公婆神的香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这是最后一次拜公婆神。这一天孩子要穿红皮木屐,要跳过‘胶掠’,往返多次。中午,家中要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鸡蛋(鸭蛋、鹅蛋也行)等共12道菜(不是一年12个月生活幸福)。青菜以厚瓣、青蒜、葱、芹菜等为主,寓意为孩子长大后到哪里去都跟大家合作愉快、精打细算、聪明勤奋。这一天,要让出花园的孩子在用餐时坐正位〔潮州一带,出花园的孩子坐在一张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饭,吃的时候,其母要在他的身边念道:‘阿奴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要让孩子吃鸡头(男为公鸡头,女为母鸡头)〕……出花园之日,孩子要吃甜圆、红鸡蛋和甜猪肝……母亲还得代表孩子带上供品,到街头巷尾的庙宇祭祀保佑了孩子15年的花公花奶(公婆神),答谢其看护庇佑之恩……出花园这一天,孩子不能跑到天空下,要躲在屋子里。这实际是要求他从这天起,不再贪玩,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孩子……” 住在柔佛的李俊信先生,原为霹雳太平人,祖籍潮州府潮阳县古溪。去年其女儿恩析满十五岁,他举办了一场传统出花园。潮州风俗相信“床母”神是孩子的保护神,家里每有婴儿出世,就得在家里房间供奉床母。他在孩子出世后的满月、四个月都祭祀床母,最后一次是十五岁的出花园当天,通常都选在七月初七当天。 去年七月初七当天准备一切祭品,即两碗汤圆、两碗饭、面线(未煮)、面线汤(面线、猪肝、腰子、鸡蛋、肉臊、青葱等)、红鸡蛋、数种糖果、金纸、红龟、潮州桃粿、麻糍、豆干、五牲(烧肉、烧鸭、烧鸡、煎鲳鱼及鱿鱼干)、水果一盘、素咕噜肉、蛋糕,另外一盘是三样青菜即莴仔菜、芫荽与青葱。全部都摆在床上祭祀床母,主要的几样即面线汤、汤圆、饭、面线、糖果和香炉得置放在一个簸箕里,其余放在床上。供品以剪纸的红色春花布置,或插上石榴叶,都有其意义或象征,如面线祝福长命百岁,豆干谐音“做官”等等。 出花园的女儿,一早就以七色花水沐浴,穿上红木屐及一件红色衣服,祭祀床母后,主要的一碗米线必须吃完。至亲与亲戚们赠送的红包及金项链,都放在床上,那也是祝福孩子长大成人,聪明勤劳,学业猛进,事业顺利等等。出花园的孩子在仪式后,不得走出家门,整天必须在家里,象征成长了,放下好玩的心,好好在家勤读工作。 潮州与福建风俗打从婴儿一出世,就认为受到床母等神明的保护,直到15或16虚岁才与神明脱离关系,所以就进行最后一次隆重的祭祀,供品也特别丰富。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