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修复

3天前
3天前
焦点地区:巴冬本登路(Jalan Benteng)   (麻坡13日讯)疑不堪罗里碾压及受到沙土流失影响,巴冬一条位于河边的道路自去年12月份出现裂缝后,情况就持续恶化,如今半边道路已下陷,对道路使用者构成威胁。 下陷路段是位于真光华育学校后方,与油棕园毗邻的本登路(Jalan Benteng)。此路段是当地居民避开繁忙大路与交通灯的捷径,尤其是在上下班及上学放学时段,车流量就明显增加。 本登路全长超过2公里,宽度仅约12尺,而受影响的路段长约37尺,近半面积已经下陷,深度逾1尺半,使得原本狭窄的道路更加危险。 居民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反映,该路段损坏情况日益严重,路面不断出现新裂缝,若不及时修复,恐导致路面进一步损坏。 他们称,该道路没有路灯,入夜后非常昏暗,如今路面下陷更危及道路使用者,尤其是摩托车骑士的安全。 居民披露,曾有车子在晚上误撞路陷处,而遗留在现场的摩托车零件碎片,也显示已有摩托车翻覆。 此外,他们也呼吁相关单位在该路段增设路灯,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他们也呼吁当局在该路段安装路灯,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居民林培育(48岁)指出,他在去年12月发现路面裂缝后,曾向有关当局反映问题,麻坡县署有派人到场视察情况及围上警戒线,但至今未展开任何维修工程。 他说,该路段可以连接工业区、中小学、住宅区及武吉摩等地,车流量颇高,也是各族居民都会使用的道路,希望当局尽快修复道路,以免发生意外。 居民黄福荣(54岁)披露,该道路原本就狭窄,每当双向来车时,其中一辆必须靠边停下,如今路面下陷,通行更加困难。 他说,受影响路面原本与河岸草地齐平,随着草地也下陷,车子就只能靠近油棕园的一侧行驶。然而,该侧路面与地面有4、5寸的高度落差,部分车子底盘因此出现刮碰,伤及车子,也增加行驶的难度。 许志强则披露,曾有车子在夜晚撞入下陷路面,所幸车内乘客安然无恙,但车身却受损。 他认为,该路段夜间照明不足,环境相当阴暗,若有人在此发生意外,可能难以及时被察觉,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呼吁当局尽快修复路陷及安装路灯,提升道路安全。 麻坡市议员张福凤受访时指出,本登属于麻坡县署管辖,她已向县署反映道路下陷问题,并数次提呈报告,而县署正等待拨款来展开修复工作。 她将向当局反映居民的意愿,以便在该路段安装路灯。 另外,双溪巴浪州议员事务官陈显明表示,州议员沙拉末达金已知悉该路段的情况,也将协助跟进此事。
3天前
1星期前
1月前
在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平台的情感博主广泛讨论“回避型依恋”和“原生家庭创伤”等心理话题。这些内容通过情感共鸣吸引观众,让我们感觉自己并不孤单,获得短暂的慰藉。然而,随着观看这类视频的增多,我开始产生疑问:这些视频真的是为了治愈我们,还是为了利用我们的痛苦赚取流量? 我来自重组家庭,成长中常感孤单与不安。家庭成员多,父母几乎没有给予我情感上的支持。每次看视频讲述“原生家庭创伤”,我会感到强烈的共鸣,过去的痛苦似乎找到了根源。那时,我把所有的困惑归结于家庭环境,关系越来越僵硬。找到了痛苦的源头,却依旧无法摆脱它。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意识到,这些视频虽然带来情感认同,却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每次观看后,我得到暂时的安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焦虑和自怜。创伤故事不断重复,却没有引导我走出困境。每次看完,我反而陷入更深的痛苦。 我逐渐意识到,过度关注过去的创伤并不能带来治愈。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过去,但如果总是停留在痛苦中,我们如何前行?如果把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就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成长,不是回避痛苦,而是从痛苦中汲取力量。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视频提到“记忆可以被改造”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过去的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受到自我暗示和外界影响而改变。也许,这些痛苦的回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或许只是我赋予它们的意义。意识到这一点,我决定不再将一切归结于“原生家庭”,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如何调整自己当下的情绪和生活。 于是,我开始行动起来。积极去运动、阅读心理学书籍、学习沟通技巧,这些小小的改变让我渐渐找回自信。我意识到,真正能改变我的,不是过去的创伤,而是现在的态度与行动。每个困境,都是成长的机会,只要我敢于面对,敢于行动。 短暂的慰藉不能解决问题 如今,我对情感视频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虽然它们能带来短暂的慰藉,但它们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我们过度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和无助。真正的成长来自于独立思考与主动行动,不再依赖外界的情感安慰,而是积极面对当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不幸的过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被它束缚。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的态度和行动。成长并不是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学会从困境中汲取力量,通过行动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常常在短视频中寻找共鸣和安慰。这些内容短期满足了情感需求,但很少能带来实质性改变。它们加剧内心的无力感与焦虑,让我们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真正的成长,来自独立思考和行动,而非依赖外界标签和情感视频。 离开“毒流量”,摆脱情感视频中的安慰,我们才能真正开始走向自我修复的道路。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8月前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