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华语言文化学院

(新山3日讯)南方大学学院董事会公开聘请中华语言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强化该校中华语言文化学院与中文系的队伍,以期快速发展与落实所设的办学多元理念。 该校于今年6月6日成立中华语言文化学院,其架构下包括中文系课程(专业文凭、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沈慕羽华教与师资培训课程、马华文学馆、南方大学学院学报、蕉风文学季刊、南方沙龙、南方人文大讲堂等。 该学院也在建构东南亚华人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心,拟将图书馆、书香楼、魏维贤东南亚研究特藏、马华文学馆、四库全书室、世界汉学特藏等,整合成东南亚中华文化研究和华人资料典藏重镇。 该学院日前也举办“回儒对话”讲座,邀请新加坡伊斯兰与儒学马来学者耶亚华,讨论儒家思想伊斯兰教育;该学院也邀请风水师陈军荣举办讲座,从风水分析的角度,谈现代诗学与现代绘画的构成秘诀。 刚在今年10月开始的第三学期,到任的资深学者有客座教授陈徽治博士与赵秀敏。 陈徽治拥有马大的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曾担任多年马大中文系主任,他专长的教学研究领域有传统汉学、古文字学、修辞学、声韵学等学识,同时精通东南亚本土文化、英文与马来文。 赵秀敏则是中国新一代走向海外,扎根新加坡的女学者,她拥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 她的师范大学训练背景、对外汉语、标准华语朗诵与语言广播、现代文学与电影的造诣 ,为实用教学领域中的人才;她曾创立对外汉语学院并担任院长。
6月前
设在新山南方大学学院内的“中华语言文化学院”将于6月6日上午11时举行开幕,这可说是值得新山华社欢欣鼓舞大事。 南院与新山华社关系紧密,从一开始,它即是新山华社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没有新山华社背后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南院。 如今中华语言文化学院的整合提升,即是进一步巩固南院固有特质最有意义的一项行动,基于它又是建基在南院原有的中文系之上。 南院中文系又是马来西亚华社获准开办的第一个中文系,该学院在6月6日正式启动,可以称之为新山华社另一次“大动脑筋”;而大动脑筯之说,是早前已故郑良树博士所提出。 南院脱胎于1975年成立的宽柔专科班,1986年宽中董事部以专科班为基础,正式向教育部申办一所民办学院,在各方配合与支持下,终于在1990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的大专学府。 南院之创立,郑博士喻之为新山华社第二次“大动脑筋”。他指的第一次是1958年1月1日,宽柔毅然决然的拒绝接受政府的改制,走上独中之路。75年前宽中这一步,堪称划时代的创举,举世无双的大马独中教育就由此而来。 此外,南院的建成,新山的华文教育,由小学、中学至大专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郑教授再施展其创意,冠之为“宽柔学村”,并指这是继厦门的集美学村之后,海外最大的一个学村,学村包括了南方大学学院、宽中本校、古来宽中分校、至达城分校3所中学及5所由第一至第五的宽柔小学,学生人数超过2万人,这是大马华文教育一大奇迹,亦显示了新山华社对民族教育的支持与拥护。 在南院走过的48年的征途中,还创造了3个第一。除了是第一个获准创办的民办大专学府外,另一个第一是于2012年8月,获高教部批准升格为南方大学学院,至于另一个第一是获颁中文系,于1997年最先落在南院。 记得当年知名的大马政商领袖庄智雅还发出豪言,如南院能获准创办中文系,他将捐出300万令吉,一时传为佳话。由此也反映了当年华社办校之不易,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随时有变数。 南院在校园硬体建设上,一样领先其他民办大专院校,如气势宏伟的主楼、独具一格的感恩大楼、可容千人的庄智雅大礼堂,加上后来增设的丹斯里拿督张愈昌文物与艺术馆及中医药大楼等。 如今由知名学者王润华教授出任院长的中华语言文化学院,一样基础雄厚稳固。 据王润华教授透露,学院的课程架构将保留中文系原有的专业文凭、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同时也计划重启沈慕羽华教与师资培训课程等。 他说,为了推动文化与研究发展,该院也将吸纳整合南方大学学院各个与中华语言文化有关的教学和研究单位与活动,如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马华文学馆、南方沙龙、南方文化大讲堂,以及各大研究项目和研讨会。 同时,为了建构大马中华文化研究资料的重镇,原大学图书馆与马华文学馆、书香楼藏书继续维持,叧外新建魏维贤文库及世界汉学参考室等。 总之,南院建校48年来,全部最具中华文化色彩的课程与活动将继续获保留。 王教授续指出,学院将通过资源的整合和高效的策略,进行启发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互助性学习,以构建一个具国际性的教学与研究中华语言文化学院。 对学院校名取用“中华”并用繁体,“语言文化学院”用简体,王教授解释说,这象征学院将继承传统中华文化,也发扬创新现代与全球各地的中华文化。 他指出,目前各地华语世界所用的“中文系”或“中文学院”,对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非常不适合,因过于中国化,以中国为中心。 他说,今天南方大学学院采用“中华语言文化学院”最理想,说明我们跨界越国,从中华文化产生出来的语言文化都同样重视与闗心,不分古代与现代,不分中国领土内与外国的中华文化。 证诸上述诸多事实,该学院的定位十分明晰,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推动与发展中华文化。 面对21世纪网络时代,南院为迎合新时代的挑战,作出新的调整与改革在所必须。可是,既立足于新山,坚守办校初心,保持传统,也是一样重要。 谨以此文,热烈欢迎“中华语言文化学院”的成立,并希望华社各界能给予大力的支持,预祝6月6日开幕礼圆满顺利举行。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11月前
由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整合创建而成的“中华语言文化学院”将于6月6日开幕,为该院属下的书香楼,在南院被“冷藏”多年后又将重新启动,对外开放,肩负著成为大马中华文化研究资料的重任。 这是该校近年来难得一见最振奋新山华社人心的一件大事。 其实,这是该校多年前早已拟定的革新计划,当年各华文媒体都有报导,只是未见付诸实施,如今落实,迟来总比没来好。 该文化学院位在该校主楼第四层,规格现已布署好,全部粉刷一新,就等开幕的良辰吉日的到来。 6月6日上午11时的开幕礼广邀各界人士出席,中国驻马大使馆教育参赞赵长涛将亲临出席,并发表致辞。 该文化学院院长一职,恭请知名作家与学者王润华教授担任,他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台湾元智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之前也是南方大学学院资深副校长,与该校的关系渊源流长。 对于该院为何取名“中华语言文化学院”,而中华二字刻意用繁体,语言文化学院用简体,王润华教授解释说,这象征我们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也发扬创新的现代、全球各地的中华文化。 该院今后将肩负的重任与职责,这短短的8个字里已充份体现出来。 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华语世界所用的“中文系”或“中文学院”(如港大的School Chinese Studies),对中国、台 湾港澳以外的地区非常不适合,过于中国化,以中国为中心。 他说,南方大学学院今天采用“中华语言文化学院”最理想,说明我们涵盖越界跨国,从中华文化产生以来的语言文化都同样重视与关心,不分古代与现代,不分中国领士内与外国的中华文化。 他这一席话,言简意赅点出了该校创设的宗旨及未来要走的方向。 这正是新山华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南院,也期盼这是永不改变的办校初心。 该院既从原中文系整合而来,因此课程的架构保留了中文系原有的专业文凭、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同时也计划增设中文写作学士学位、重启沈慕羽华教与师资培训课程、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现地教学项目。 王教授同时指出,为了建构与完成大马“中华文化研究资料的重镇”的中心目标,该院保留与增设了下列诸多有关教学与研究单位与活动,如:南方大学学报、蕉风文学季刊、南方沙龙、南方文化大讲堂,同时将主楼四楼闙为该中心所在之处,内有原来的大学图书馆、马华文学馆、魏维贤文库、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特藏、世界汉学参考室及书香楼藏书等。 该资料重镇馆藏的书香楼,就是一度名响当当的陶德书香楼。 该楼在初设时,也是用书香楼之名,由一批爱书人所创。后来申请注册获批准后,取用陶德书香楼。 当年,书香楼藏书大多来自新加坡,这反应了岛国华文之日趋没落。 2001年出版的《书香楼周年特辑》已故主编林明华,他也是陶德书香楼负责人之一。 他在主编的话指出:“本期的内容,依然少不了来自长堤彼岸,涉及书香楼的评论文章。悲喜交集,串成了这批转载文章之特点。书香楼触动了岛国华人文化人的心弦,引起如此悲情的回响,乃始料不及。” 这正反映了书香楼独有的特质,它是长堤两岸爱书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陶德书香楼也曾办过多场轰轰烈烈的活动,如于2002年9月8日的一场文化义宴,为书香楼的“东南亚华文资料中心”筹获了33万令吉;书香楼出版了十多本期刊及各类书籍,其中的《郭鹤尧传》,开创了本地书出版史上两大记录,即售出了近2千多本(不包括出版社自售的数目),共卖得14万令吉,以及在纽约酒店举行新山最多人出席的新书推介礼。 与此同时,书香楼也主办了数十场文化讲座会,而与南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南洋大学历史回顾展”及讲座会,吸引来自马新众多文教人士出席。 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中,书香楼成了新山文化一个书厍及文化交流重镇,招待了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的诸多学者、专家、专业人士的拜访。 书香楼于2005年10月28日决定把11万本存书及13万7429令吉现款移交给院,是经过大多数会员议决通过。 书香楼在南院期间初期仍然活跃,后基于主客观因素被迫停馆,冷藏近20多年,至今始得重见天日,这不仅丰富了该院的资料馆藏,也令仍健在众多陶德人深感欣慰,也是一路来支持陶德书香楼的新山华社乐见的事,也可告慰今天也不在人世的诸多创办人,如刘一其、林明华、吴华、刘隆昌、叶迎章、张炼光等人。
11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