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烘焙

2星期前
(新加坡31日讯)从童年爱吃的红豆冰取得灵感,阿姐范文芳炮制“Memories Tart”祝贺新加坡国庆,并披露家中大小男人的趣事,国庆宝宝Zed曾为了她与李铭顺作对! 难得受访的阿姐范文芳抱病接受《新明日报》访问,近日感冒的她正在康复中,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她谈到“Memories Tart”时表示,对于她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对新加坡国庆特别有感情,加上爱儿Zed(李晞铨)又是国庆宝宝,更是双喜临门。 “所以今年就在想,能不能制作一个甜点挞庆贺国家生日,新加坡是我的家,陪伴我从幼儿、童年到成长至今,有太多温馨甜蜜的回忆,回忆很美好也很独特,记得小时候的我,最爱吃红豆冰……” 红豆冰除了甜甜的、流泻沙冰上的七彩缤纷,看在文芳眼里就像国庆佳节在星空绽放的烟花,“冰冰凉凉,而且每挖一勺都涌入不同的口感,刺激着味蕾。” 范文芳从红豆冰吸取得灵感,制作烘培了“Memories Tart”,凸显味蕾的多层次,粉嫩粉嫩的色泽,从8月1日开始,只限在国庆月于网上限量推出。 9岁爱儿是国庆小寿星,如何为他庆生?范文芳笑说:“儿子有跟爸爸(李铭顺)提出在家里举行烧烤会,他父亲正在考虑。”李铭顺目前人在新加坡,一家三口齐聚。 甜赞儿子贴心 记者打趣问夫妻俩谁做白脸谁当黑脸,范文芳笑说“轮着做”:“不过我比较少生气,稍微变脸,儿子就会显得紧张,但儿子对我们二人都很敬畏,可能因为他很在乎父母。” 儿子可曾对她做过什么暖心事,范文芳说来语气甜滋滋:“他是很贴心的孩子,我咳嗽,他会一直来抱我、关心我,问我‘你还OK吗?’;脚受伤了,他会来帮我按摩;我休息,他不会来吵我。” 最令范文芳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天下午,她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李铭顺坐在一旁,旁边开着风扇,“当时我说自己好冷,李铭顺没反应,因为他很怕热,但在饭厅的儿子听到,他立刻走过来把风扇关掉。” 李铭顺反问儿子为什么关风扇?儿子说“因为妈妈说很冷”,但李铭顺太怕热,很自然又扭开风扇,不过,当他一走开,儿子又再一次走过来,把风扇关掉,“他就是这么一个小暖男!”范文芳语气充满怜惜。 儿子向来粘她,以往她工作迟回家,儿子会一直等到她回家才肯上床睡觉。这些年范文芳为了照顾家庭,婉拒了好些片约,李铭顺曾对记者表示,感激老婆付出很多,为了照顾一个家与孩子,牺牲热爱的事业,让他能专注地在娱乐圈打拼,但范文芳被问起时,笑说这不是“牺牲”。 “我一直没出国(工作),也因为离不开儿子,因为没人能代替‘妈妈’的身份,小孩子的成长过程那么短暂,我非常珍惜这段相处的时间,只要一错过,孩子就长大了。” “当妈妈的,这不算牺牲,那是一个天职,一个很重要的岗位。”她的语气绽放母爱。 录节目偷师 8月她将再接主持棒,与欧萱携手主持《糖朝冠冕》,她乐于见到更多创意烘焙,“我从中偷师。” 范文芳拥有一大票支持者、具备甜点烘培实力,未来会否投资开店? 她想了想说:“实体店?不会,那是不一样的生意方式,现阶段的我主要照顾家庭、孩子,有好剧本的话,我会接拍,开烘培店我担心应接不暇。” 提到新加坡娱乐圈,范文芳也略有留意,小阿姐中她觉得黄暄婷人红有气场,看上去挺亮眼;至于小阿哥,范文芳认为平分秋色、实力相当。不过想了想,她补上一句:“我选张哲通吧,老公当导师的(《才华》竞赛时),我也支持一下。”
4月前
由于上个月是穆斯林开斋节,住在山上的我们竟然沦落到没有早餐吃。那一个月里,这个山上的早晨和以往不一样。往常卖椰浆饭和炒米粉的,就有4至5个档口。每一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档都有自己的客源。可是斋戒月里,繁忙的社区小商区变成冷清清,只剩下两档卖炮竹烟花的。 虽然我比较怀念以前住在城中的时候,附近的几档椰浆饭和无数的其他选择。可是当我们搬到这里,只有这几档椰浆饭时,也就只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无论怎么样,我都不应该嫌的。到了斋戒月时,就知错了。嫌什么嫌,此刻,连一档早餐摊位都没有。 早餐也只能是面包和煎蛋。然而要时常记得买面包,还要买自己喜欢吃的面包,也不容易。我开始计算,哪一家面包店的面包一袋有多少片。最不喜欢的是遇到一袋6片的面包。因为每天早上一人两片,两人4片,那么剩下两片不上不下,第二天就可怜了。城里只找到一家面包店,同一款面包会切成6片、8片、10片来卖,很贴心。可是本少会经过这家面包店,也就不常买。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家里有一套法国制的铸铁锅。买锅之前做过功课,依稀记得可以用来烘焙面包。把铸铁锅放进家里的家用烤箱试试,幸好放得进。于是在网上找一个食谱尝试做面包。 食谱看起来也大同小异,都很简单,只需要4种材料:高筋面粉、酵母、盐和水。每个人的厨房都有盐和水,只需要到材料店买高筋面粉和酵母。 从前经营寻羊一店的时候,同事们也做过长达5年的夏巴塔面包。碰巧和自己现在要做的面包相似,都是免揉面包,所以虽然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做,却没有什么难度。也许这种款式的面包也算容易,混合所有材料,放置在一旁经过长达12至18小时的发酵,给面团整形,再发酵30分钟,就可以把面团放入铸铁锅里再一起送入烤箱。 不再忧愁没有早餐 这样就能够烤出香喷喷的面包,其实自己也挺惊讶的。毕竟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烘焙出什么。还可以依据自己喜欢的烘焙程度调整。比如,我不喜欢太焦的皮,因为要吃的时候,还是会再烤热,所以在打开铸铁锅盖让烤箱替面包表皮上色时,就可以烤到自己要的程度。 老实说,要不是斋戒月让早餐变成一个问题,自己也不会动手去烤面包。只能说铸铁锅真的比我想像的实用很多,我以为这锅买来最后只会放在一旁久久用一次。当初寻羊烤的夏巴塔面包,也没有办法像铸铁锅那样让面团里的水分完完全全地保留。所以面团在铸铁锅里,无论用什么样的烤箱,只要会产生上下的热能,都可以烤出外酥内软的欧式面包。其实就如半烤半蒸的方式,把装在锅里的面包煮熟。 就这样目前我已经烤出6个面包,不再忧愁没有早餐吃。斋戒月也已经结束,除了自己烤的面包,还可以选择买椰浆饭当早餐。只能说,自己烤面包是逼出来的。搬到山上来也有这样的好处,我们逐渐向《小森时光》迈进。
7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前几天在Instagram收到一条陌生信息,说见我在账号里上载了好多自己烹调的食物的照片,便问我是不是名美食博主。 我看到信息的当下只觉荒诞好笑,加上平素没有回复陌生信息的习惯,笑过以后就把信息删除了。事后以玩笑的态度跟我母亲说,怎知她竟颇以为然,还不停地游说我把以往上烘焙课所学得的食谱都拿出来复习一遍,并将成品上载至社交网站。母亲十分乐观的以为美食博主就是这样误打误撞地就半途出家,又误打误撞地在网上蹿红,然后误打误撞地有利可图。 对于母亲的乐观(毋宁说是天真),我除了哭笑不得,还是哭笑不得。 几年前在吉隆坡工作的时候,我确实上过好一阵子的烘焙课。那是一家从日本来的烹饪工作室,学费不菲,但无论是地点、师资,还是设施都是极好的。我上朝九晚六时就在下班以后直接搭捷运过去,舒舒服服地上完课再搭捷运回到公司大厦取车回家,巧妙地避开可怕的塞车时段。第二天再把“功课”带到公司,表面上笼络同事,实际上是让亲爱的同事替我消灭我只想做而不想吃的精致西点。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怪癖,但比起吃,我确实更热衷做。印象中我似乎从中学家政课开始就挺喜欢下厨的感觉,也特别期待和珍惜母亲将厨房让给我的那些罕有且短暂的时光。可是厨房终究还是她的天下,我每切一根萝卜、每剥一瓣蒜、每舀一匙调料,她都忍不住一一查问,最后再以一句“哎呀,你还是回房去看书写字啦!”把我驱逐出场。 凭各人价值观做选择 前几天傍晚在给父母炒香蒜杂菌橄榄油意面的时候和母亲说起这件事,才发现原来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母亲对我用厨房的态度早已宽松不少,我也隐约觉得她逐渐还是认为女孩子终要入得厨房才不算太失礼。 兜转多年,我终于得到了中学时梦寐以求的厨房使用自由,只可惜我虽仍爱钻研食谱,但对下厨的热衷冷却了许多,或者应该说是恐惧许多。 自从尝试制作了《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出现的藕粉桂花糖糕,我才知道会下厨有时候竟是件挺尴尬的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下厨的女子和令人闻之色变的“黄脸婆”划上了等号。下厨仿佛是中年已婚妇女的专利,不是年轻未婚女子的生活技能,更不该是一项嗜好。厨房工作的辛劳闷热又怎么能和书房里的舒适优雅扯上关系?一边是黏腻汗水,一边是凉爽闲适,任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不过做选择却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如何权衡,各有方式。有的人凭得失;有的人凭利益;有的人凭情分;有的人凭喜好。总而言之,这全在各人的价值思想。譬如我的同届同学,有的走出了原生家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王国;有的则走入另一个家庭,确确实实的三年抱两,羡煞不少旧友。 现在是下午4点半,我在饭厅里写着这篇稿,听着自厨房传来的破壁机打豆浆所发出的啪嗒啪嗒声,脑里幻想着豆浆蛋糕的香甜气味和松软口感……这个阶段的我对厨房还是有一丝眷恋。 厨房固然是我母亲的主场,但饭厅从以前到现在一直都是我做功课温书的地方。 想起以往念大学时住的二人一房的宿舍,所有日常起居都在同一个空间里。书桌即是饭桌,亦是梳妆桌。其实无论是回到书房,还是走入厨房,我还是我。我,始终是我。
1年前
1年前
喜欢研究、热爱学习,拥有博士学位的潘丽怡,在2年前毅然放下博士研究人员的工作,选择回归家庭亲身陪伴孩子成长。纵然旁人有感暂放下研究工作显得可惜,但她热衷于自己的选择,并开创出爱好已久的烘焙小天地。 在照顾一对儿女期间,她也没有放下自己喜欢做的事,争取时间沉浸在喜欢的烘焙爱好中,令她从中收获生活中不同的快乐与充实感。 来自古来的潘丽怡毕业于理科大学工艺系,毕业后不久,她进入马来西亚工艺大学修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接着在同所大学担任博士研究人员,在生下长子后,生活就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奔走。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今日面谱〉,就带读者了解她为照顾家庭做出决定的想法,以及如何调适从博士研究人员到成为家庭主妇,再为孩子烘焙健康甜点重拾儿时烘焙兴趣的心路历程。 注重环保喜欢研究事物 潘丽怡在受访时说,她因为注重环保,也喜欢研究事物,在理科大学修读完学士学位后踏入社会工作,但有感工作领域与修读的科系无直接关系,半年后再继续深造。 她在获得奖学金赞助下修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再获得大学献议成为博士研究生,期间也担任学术期刊的编辑。 她分享道,修读博士研究学位时她主攻生物燃油研究,也是和环保课题相关,虽然是热爱的科系,但面对沉重学业压力,也曾令她感觉喘不过气。 “很幸运的,就在我觉得倍感压力时就获得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参与实习计划长达3个月,充满电力回国后继续完成学业。” 她在2017年与先生李泽伟踏入婚姻殿堂后,隔年生下长子,当时她经常需要在大学研究工作及家庭之间游走,生活十分忙碌。 但她坦言,一切似乎自有安排,她在2019年末与大学的合约届满后就不再续约,想暂时在家照顾年仅一岁的儿子3个月后再送往托儿所。 没想到就遇上我国实施行动管制令,因疫情影响,她就这么开启了居家照顾孩子的道路。 “因为当时疫情十分严峻,我不舍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就一心想继续照顾儿子,没想到同年就怀上次女,重回职场的计划也就随之搁下。” 放松心态当“佛系”妈妈 卸下研究生工作后居家陪伴孩子,加上孕期、行管令等因素,她坦言自己在前期也很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但她很快就定下心全心照顾一对年幼的儿女。 她说,这只因她认为孩子的童年就只有一次,她希望自己不会错过孩子最初也最需要父母的成长期。 虽然全天24小时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面对孩子哭闹、探索似“翻箱倒柜”,面对家里经常如经历“浩劫”般的一片狼藉,她坦言从一开始的心烦,不断放松心态到成为人们口中的“佛系”妈妈。 “孩子们想探索就让他们去吧,最重要的是在玩乐后可以一起学习收拾,每个过程都可以是一个学习。” 自家甜点吃得安心 居家的这段日子来,每天照顾孩子3餐的她为了让孩子吃到健康的蛋糕及饼干,开始重拾昔日烘焙兴趣,选择健康食材烘焙出自家甜点,让孩子吃得安心,妈妈也放心,没想到就随之开创了自己烘焙天地。 她表示,有时烘焙成品多了,会分享给亲朋戚友,久而久之加上回馈询问,她开始少量制作,透过耳传及网购方式销售自制健康甜点,使她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小时光及满足感。 素食者的她表示,自己特别钟爱古早味的甜点,回味自己小时候吃蛋糕甜品的快乐,也希望孩子在现今时代也可以品尝到妈妈小时候的味道。 “为了精进自己,她也开始上课学习各种不同古早味甜点的制作,家人及孩子是最忠实支持者,总是把我做的甜点一扫而空。” 在孩子们上个月开始到托儿所学习后,她也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接下来希望能推出一些采用健康食材调配而成的烘焙方便包,让想为孩子亲手制作点心的妈妈们也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成品,让很多人认为工序琐碎繁杂的烘焙,变得犹如煮快熟面般简易。 积累知识不会浪费 潘丽怡坦言,很照顾她想法的先生经常会问她,放下自己的博士研究工作会感到可惜吗,担心家庭耽误她的人生道路,但她认为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并没有白白浪费。 “所有的学习收获都是自己的,就算我不在所属科系领域,但是多年来的学习开拓了自己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及处事应变能力,这些在解决生活问题甚至在烘焙工作上都有所发挥、应用。” 她觉得,如今将自己的研究能力用在烘焙上也显实在,细心研究出来的成品还能马上品尝味道,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研究工作,这也是另外收获,不是吗?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