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健身操

(关丹31日讯)配合国庆日,来自彭亨关丹的巫裔健身操导师携手华裔学员,再度走入华人庙宇拍摄短片,并登上森美兰马口泰梳山高唱《Tanggal 31 Ogos》,以行动打破种族隔阂,传递团结的力量,齐声强调:“马来西亚就是我们!” Pelindung Beach Walk Kuantan及FitClub Taman Gelora Kuantan一行约41人,于日前到访森州瓜拉庇朥西天宫拍摄短片,并攀爬泰梳山挥舞辉煌条纹及高唱《Tanggal 31 Ogos》。 鲁尔哈兹里恩:文化界限化作爱的桥梁 FitClub Taman Gelora Kuantan巫裔健身操导师鲁尔哈兹里恩受访时强调,踏入华人庙宇,没有看到种族或宗教,看到的是一张张愿意学习、尊重与融合的面孔。 “对我来说,这象征着理解的勇气与接纳的真心。那是一个文化界限化作爱的桥梁的时刻。” 他表示,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暖。 他提到,本身进入华人庙宇,是抱持着尊重及学习态度前往。 “庙宇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历史与文化的承载。怀着一颗开放的心走进去,就是我表达团结始于理解的一种方式。” 各族队员齐用餐很窝心 鲁尔哈兹里恩指出,在相处的过程中,最让人觉得窝心的一刻,是在用餐时。 “即使我没有提出要求,队员们也主动让我优先选择清真餐厅。他们不仅尊重我作为一名穆斯林的需求,更以真诚的心意让我感受到舒适与被珍视。” “更让我动容的是,其中一些队员还特意陪我一起用餐,尽管这些食物可能并不是他们平日的选择。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前,分享故事、欢声笑语,以满怀尊重和关爱的心情共同享用那顿饭。” 他指出,在那一刻,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同种族的导师——而是他们的家人。 不仅是一顿饭而是团结象征 “那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一个鲜活的团结象征。我深深意识到,当我们彼此理解、互相尊重时,其实就在建设一个真正的马来西亚大家庭。” 他提到,作为一名巫裔导师,时刻感到被重视,也因此深受感动。 “华裔学员的接纳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我所带来的价值——真诚、纪律和关爱的认同。这说明,团结并不是要大家完全一致,而是彼此互补。在团队中,信任才是力量的根基。” 温暖源于主动接纳差异 配合国庆月,鲁尔哈兹里恩想传达的是,独立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国人共同建设的未来。 “温暖源于我们敢于主动接纳差异,团结成长于我们彼此的理解,而信念则在我们坚信马来西亚属于所有人的时候产生。” 鲁尔哈兹里恩也表达了“马来西亚属于马来西亚人”的看法,他认为,每一位国民,无论背景如何,都有权利在这片土地上感到安全、被尊重与被关爱。 “马来西亚不属于某一个种族、某一种宗教或某一个声音。它属于所有愿意守护、热爱并共同建设它的人们。马来西亚就是我们!” 国旗是希望奋斗象征 提到近期发生的“国旗风波”事件,鲁尔哈兹里恩认为,辉煌条纹不仅仅是随风飘扬的旗帜。 “它是希望、奋斗的象征,也是一个承诺——每一位国民,不分种族,都在这个国家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声音。它提醒我们,独立不仅是历史,更是我们共同维护和谐的责任。” 他也指出,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体现在那些建立信任的小小行动中。 “我曾经看到一位印裔教练用中文赞美一名华裔学员,而那名学员则以充满敬意的笑容回应。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爱国精神——彼此学习,彼此尊重。” 他提到,在未来,将会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 活动打破刻板印象创共同回忆 “这类活动为对话、共情与友谊打开了空间。它打破了刻板印象,也创造了共同的回忆。我相信,巨大的改变往往始于小小的一步——而每一次跨越族群的活动,都是迈向一个更加团结的马来西亚的重要一步。” 此外,一行人也于近期,在哥罗乐公园举行国庆日聚餐,出席者包含各族民众,大家开心欢庆开斋节,气氛和谐欢乐。
2月前
2月前
8月前
9月前
10月前
(新山13日讯)从2个人开始,演变为“一个马来西亚”健身操大家庭,柔佛花园蓄水池公园健身操活动,好样的! 2024年巴黎奥运会让国人见证了马来西亚健儿永不放弃的拚搏精神,国人更不分种族给予大马代表热烈的支持,这种在体育世界的“无色”之分,不仅感动了千千万万个马来西亚人,大家更为自己身为大马人而感到自豪。 事实上,在柔佛花园(Taman Johor)一座小小的社区公园,每天也上演着大马和谐的温馨画面。 从周一至周日上午7时开始,但凡天气良好,一个星期7天,柔佛花园蓄水池公园里就会看到一群妹妹、姐姐、妈妈和婆婆们,随着收音机里传出来的音乐,跟着站在前方看似导师的2名女子,跳起健身操。 这群来自华巫印三大民族的健身民众,原本是互不相识,来自不同社区的居民,然而,通过健身操这个平台,他们不仅成为了一个共同WhatsApp群组的组员,而且,随著感情日益加深,彼此还会互相庆祝重要的节日,即华人的农历新年、马来人(穆斯林)的开斋节以及印度人(兴都教徒)的屠妖节,加上一个全民一起庆祝的圣诞节,和乐融融。 池秀枝:上网自学免费教 自称并非导师的导师池秀枝(57岁)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她和另一名同伴陈莲香(54岁)是在冠病疫情之后,即2022年,恢复在上述公园跳健身操。 最初只有她们2个人跳,后来,到公园运动的其他民众也被吸引纷纷加入,如今,2个人的健身操已变成40几人的团队,这是她意料不到的结果。 她透露,健身操成员的年龄从30几到80几,不仅各年龄层皆有,而且还跨族群、跨国际,即除了华巫印,还有来自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大马媳妇。 据了解,池秀枝和陈莲香皆为家庭主妇,两人并非专业的健身操老师,而是秉着大家一起运动、一起健康的想法,自己花时间上网自学,然后以免费的形式教导社区居民。 收音机越换越大台 池秀枝笑言,人少的时候,只用一部手机播放音乐即可,但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众人决定一起出钱购买一台收音机。 “现在收音机也越换越大台。” 现场观察,这个犹如“一个马来西亚”的健身操大家庭,每个成员在运动的时候,脸上不时都挂著笑容,有者还一边运动一边交谈,显见感情都不错。 用各种语言喊“加油” 负责带领的池秀枝和陈莲香,为了鼓舞大家坚持做完一个小时的运动,间中也会率领大家一起高喊“加油”、“Semangat”(马来语的加油)和“Wegama”(淡米尔语的加油),气氛良好。 运动后,一些人会留在公园交流,有者则到附近的咖啡店吃早餐、喝茶聊天,彼此的感情就这样日积月累,何况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群组“健康快乐妈妈群”(Happy Mama Healthy),聊不完的可以在线上继续,而透过共同庆祝不同节日,大家又更进一步了解了彼此的文化,“一家人”的凝聚力因此与日俱增。 令人感动的是,在这个大家庭里的印裔和华裔成员,深怕穆斯林朋友吃东西会踩雷,每一次有大吃会的时候,都会特别要求由穆斯林来准备食物。 池秀枝说:“我们(指华裔和印裔)吃甚么都可以,但有些食物马来人不能吃,所以每次聚餐的食物,我们大部分都会准备马来餐。” 妮玛拉:约好每天穿不同颜色衣服 跟随池秀枝和陈莲香跳健身操已有一段长时间的妮玛拉(53岁),和妹妹瓦素琪(51岁)几乎每天准时报到。 妮玛拉说,她们的团队是从一个小组织变成了如今的大团队,而且每一个人都建立了好感情。 她指出,如果哪一天发现谁没有来,她们还会彼此询问“谁谁今天为甚么没有来?”, 就像池秀枝所言,这个健身操大家庭,彼此是有商有量的,所以,大家也一致决定每天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来运动,让公园访客一看就知道,她们是一个团队。 “我们已讲好,星期一穿白色的衣服,星期二是绿色、星期三红色、星期四是柔佛子民服、星期五和星期六是自由风,然后星期日是黑色。” 今年3月9日,妮玛拉的女儿出嫁,她邀请了健身操的成员参与,能够出席的人相约一起为她送上祝福,大家也开心拍了许多合照,跨族情谊旁人也能感受得到。 法依查:交了异族朋友 还瘦身成功 54岁的法依查是当中的开心果,常常和健身操成员打成一片。 住在附近组屋区的她坦言,还未加入健身操团队前,她一个华裔和印裔朋友都没有,但如今却认识了很多。 她是其中一个于早前参与妮玛拉女儿婚宴的嘉宾,显见她与一批人的感情十分要好。 法依查原本体重达94公斤,参与健身活动后,瘦了13公斤,其他成员都为她成功瘦身感到开心。 “来这里我很开心,所以我每天都会来公园报到。” 玛丽布黄:一起运动一起打扫 菲律宾籍的大马媳妇玛丽布黄(50岁)加入健身操大家庭才1年的时间,已和其他成员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她说:“我们这里甚么人都有,除了华巫印三大民族,还有印尼人、菲律宾人和泰国人。” 她透露,大家感情加深后,彼此还会经常互开玩笑。 她提及,一名年长的新朋友来到她们当中原本不怎么说话,但看着大家相处这么融洽,每天又开开心心,近期也会开口与人交流了。 一众成员的相处,有轻松,也有认真的一面。 玛丽布黄说:“我的家就在公园对面,所以一个星期会有一次,我会从家里带来一批打扫工具,大家就会彼此分工合作,将公园清理得乾乾净净。” 筹划第一次跨种族团游 74岁的黄碧云和64岁的杨美玲,都是到公园跑步后,认识了健身操的一班队友。 她们也异口同声说,认识一批健身操朋友后,每天都开开心心运动。 据了解,因为感情要好,当中每次有人出国旅游回来后,都会带着美食来到公园与众人分享,如今,成员们已开始蠢蠢欲动,打算策划“健康快乐妈妈群”的第一次团游,这支跨族群、跨国际的旅游团尽管还未成行,但可以想像得到,她们将是一批在旅途中不时传出“哈哈哈”笑声,去到哪都是深受瞩目的焦点。
1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她是道道地地的士乃人,也是一名家庭主妇,却对舞蹈情有独钟,积极学习舞蹈。 2008年,在朋友的要求下,她不再独舞,本著生于斯,长于斯,回馈予社区的理念,让她从指导熟悉的朋友开始免费教跳舞,当参与的学员越来越多,她的士乃健身操班逐渐受到士乃人的关注。 她就是星洲日报《大柔佛》《善心美事》的主人翁刘嫚莉(52岁),是一位舞蹈班的导师。 因为喜欢跳舞,刘嫚莉于2002年在马华大马花园纯妇女组支会开始学舞蹈之后,便跟随不同的舞蹈老师学习各种舞蹈。 她表示,学跳舞是一种兴趣和喜好,却没有想过要教舞。 她说:“一开始是朋友要求我教她们跳舞,我想反正自己都要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就在2008年开始,一边跳,一边教他们。” 她表示,抱著分享及互相学习的心态,她并没有收学费,教舞的地点分别在士乃新村篮球场及雨盖篮球场。 “也有外区的人例如古来,邀请我到当地教跳舞,但我毕竟是士乃人,希望先照顾士乃人,把时间回馈给士乃。我希望更多士乃人能出来跳舞,大家一起跳出健康,因此我只接受到外区与其他舞蹈班交流,并没有在士乃以外的地区教舞。” 她透露,本身是在一个机缘下,受到一名舞蹈老师的启发,于2019年开始向认同的学员每月收取10令吉的费用。 她笑言,这10令吉属“三七”分账,即3令吉作为健身班活动基金,用作健身班进行各项活动的基金,包括在尾牙、中秋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节庆举办自由餐,联络感情及添购班服;7令吉则作为慈善基金,积少成多后捐献给士乃区的华小(士乃华小)、老人院、各神庙、残障中心等机构。 她说:“换句话说,我希望能够带领学员一起做慈善,为士乃奉献我们小小的力量。” 她表示,庆幸的是,这项举动获得学员的支持,就算在行动管制令(MCO)期间健身班没有上课,学员还是没有停止缴费。 “我特别感恩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维护,让我能随心所欲跟著自己的感觉走,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实,这10令吉更像是乐捐,出钱的包括我自己、丈夫及一些没有跳舞的人,而我每两三个月也会在热心学员的协助整理下,与学员一同处理基金的账目。” 她指出,通过教舞蹈,也让她机会认识许多不同年龄层的朋友,从40岁到80岁,大家的相处很像一家人。 “当我分时段到不同的地点教学时,可以感受到一些年长的学员很期待我的到来,他们会跟我聊天分享,那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她指出,也有一些早前学跳舞,较后搬迁到新山武吉英达、古来、太子城、努沙再也等地的学员,都会经常回来跟著他们一起跳舞聚餐。 她说:“我真的很感动大家的不离不弃、厚爱和支持。健身班是公开的,欢迎更多村民出来一起运动。” 她表示,跳舞是很好的健康活动,尤其历经了冠病疫情的袭击,希望大家多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3年前
3年前
4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