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买房

2星期前
前些日子,朋友约我去喝茶。那天我们坐在咖啡厅的角落,她一开口,仿佛要把压在心口许久的重石卸下。她说起前公司对她的不公:身体不适也不能请假,作为小店的主管,大小琐事全得亲力亲为。新来的员工,总把“不熟练”当作借口推卸责任,她只能一个人硬撑。 我问她:“为什么不向上司反映?”她沉默了片刻,泪水忽然涌出:“公司从没把我放在心上。人走了,总有人立刻补上。尤其在这个时代,太多人往新加坡涌去,一个月就能赚这里三倍的薪水。”她的无力与愤懑,在那一刻全都倾泻出来。 辞职后,她搬回居銮老家,重新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简单,却带着一份久违的自在。可接近一年的空白,也让她渐渐生出倦怠。那些工作的压力,辞职后也没完全消掉,反而像一直跟着她,甩不开。她常常彻夜难眠,不是胡思乱想,只是单纯地无法入睡。 她说最近手头紧,但不愿向父亲或亲戚开口。借钱对她来说是一道旧伤。她记得当年为旅行向亲戚借钱,迟迟没还清,那小小的一笔钱,最后成了争吵的导火索。叔叔甚至打电话来向父亲讨债,那声音像刀锋,划开了本就脆弱的家庭关系。 听着她的故事,我心里不免生出对比。 从小家境不好,我对金钱始终存着敬畏与节制。步入社会后,不论买车还是买房,我都提醒自己:一切只能在能力范围内。早年常借哥哥的车代步,总有几分拘谨。如今,自己终于买了一辆国产车,虽只值8万令吉,却让我用得踏实。那种舒坦,不在车价,而在于它是我一点一滴换来的。 朋友的眼泪与倔强,和我心里的谨慎与稳重,像两条分岔的路。她选择停下,我选择前行。但我仍佩服她敢于裸辞的勇气——她不愿向现实妥协。或许因为她单身,没有孩子,所以在生计与快乐之间,她总会倾向后者。她说,哪怕薪水再高,如果做得不开心,那也毫无意义。能为自己作主,本就是一种勇气。 然而,我也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沉重的鸿沟。 咖啡机在吧台那头“嘶嘶”作响,像是提醒着什么现实的重量;隔壁桌的手机铃声忽然响起,又很快被压低,短促得像一种突兀的敲打。窗外一辆摩托呼啸而过,留下一串尾气,空气都显得沉。 想到新国攒笔积蓄买房 服务员轻轻把餐点放下,瓷盘碰撞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她端起咖啡,轻轻抿了一口,像是给自己一点勇气,语气却冷冷发抖:“我想回新加坡工作,投了几份履历,却一直没有消息。”说到这里,她苦笑着叹息:裸辞空耗了一年,如今要重新踏入职场,不知还能否承受压力,尤其是在那个讲究效率与速度的地方。 窗外人影匆匆,像极了新国上班族的节奏。也许正是这种节奏,让她既向往又害怕。她渴望重新融入,却担心再次被压垮。她盯着咖啡杯,雾气一点点散开,眼神也跟着飘忽不定,像是想抓住什么却又立刻松开。 她顿了顿,望向窗外,声音轻得几乎随风散去:“居銮的日子太慢,街道空空,夜晚安静得只听得见风声。可新加坡不同,快得让人透不过气,地铁里人挤人,街头永远喧嚣。” 她苦笑着说:“我夹在中间,不知道往哪走。留在家乡,怕自己荒废;35岁了,回到新国,又怕跟不上年轻一代,怕面试时被质疑空窗太久,更怕身体再一次拖累。” 她又抿了一口咖啡,眼神闪过一丝光:“可我还是想回去试一试。我想再证明自己,也希望能攒下一笔积蓄,为未来留条退路,甚至为自己买一套房子。” 听她说这些,我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明知道前路艰难,却仍理解她的选择。毕竟,不去尝试,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 她的眼神盯着咖啡杯口,指尖却一直摩挲着把手,像是想找点东西安放不安。这一年闲着,她反而更慌,一静下来心里就乱。她说怕面试时被问起空窗,怕自己跟不上年轻人,说到这里,她下意识捏皱了桌上的纸巾。 而她的渴望,也在同一颗心里生根,她说想再证明自己,也想攒点钱,好让未来至少有个退路,最好能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她一边说,一边把桌上的纸巾揉皱又摊开,动作急促却反复,像是心里有股力气想要冲出去,又被什么拉回来。 我想起自己曾经的犹豫。那时,我也站在岔路口,思量是否跳槽,是否要进入更高压、更陌生的环境,抑或干脆转行。那时候我每天都在犹豫,投一份履历都要想很久,好像一步走错就会摔得很重。 说到一个坎上,我们都沉默了。就在这时,隔壁桌传来几声大笑。几个年轻人谈着工作,语气里满是炫耀:薪水多高,生活多好,开的车是进口的,住的房子大得能开派对。笑声清脆而轻盈。 隔壁桌几个年轻人边笑边比手势,谈着薪水、车子、房子,语气里满是得意。笑声穿过来,显得我们这桌安静得有些沉重。听着他们的笑声,我只觉得我们这桌的空气更重了些。笑声落下后,我们这桌却静得能听见勺子碰在杯壁的声音。 窗外的风灌进来,她端起杯子又放下,目光一直落在街上,好像在等什么。
2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很多接近退休年龄的人都会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我以后要住在哪里?   我曾在槟城、新山、吉隆坡、美国俄勒冈州和台北生活过。一路走来,深深体会到,不同国家不仅房价差很多,连买房、持有房产的挑战都完全不同。 在马来西亚买房,大部分人应该都很熟悉了。今天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自己在美国和台湾的经验: 在美国,每个州,甚至同一个州不同地区,房地产价格和持有成本都差很远,尤其是每年的房产税(Property Tax),真的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例如我在波特兰的房子,市价大约70万美元,房产税就要7000美元,差不多是市价的1%。这笔税主要是用来支持当地的社区建设,比如公立学校、图书馆、公园等等。 简单来说:在美国持有房产的成本很高。 而台北又是另一种情况。台北地小人多,土地极度稀缺,再加上贷款利率低(大约2%左右),导致房价非常高。如果以每平方尺来算,台北的房价大概是吉隆坡的2到3倍以上。 所以,随着我和太太逐渐进入退休规划的阶段,我们也经常在聊:将来要住哪里?要不要再买房?要怎样安排我们的退休生活? 这篇文章,我想带你一起思考些常见的退休居住地问题,顺便分享我们的真实想法和经验。 1. 我要不要搬去更小的房子? 很多人一退休就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搬去小一点的房子可以降低开销、减少打理负担、生活更简单。 在美国,我们的房子大约是3000平方尺,我们在吉隆坡也住过大于3000平方尺的房子。但后来在台北生活后,我们发现:小房子其实也很好! 现在我们觉得800平方尺的小公寓,两个人也绰绰有余,反而更方便,打扫、整理、管理都轻松很多。 所以,大小不是重点,方便才是王道。 2. 要不要搬到离孩子更近的地方? 很多人退休后会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搬去离孩子更近的地方,方便彼此照应。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未来他很大几率会在美国读大学、发展事业,甚至在那边建立自己的家庭。我们当然希望能参与他的成长和人生重要时刻,也计划每年过去美国住上几个月,陪伴他一段时间。 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觉得——保持适当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原因很简单:如果住得太近,或者住在同个屋檐下,久而久之,生活界限会变得模糊。 有时候,年轻人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和独立性,而我们这一辈可能也会不自觉地干预太多。 一开始,可能只是帮忙照顾孙子孙女,久了,就变成了”兼职保姆”,牺牲了自己退休本应拥有的自由时间。 更现实的是,三代同堂很容易引发家庭摩擦。不只是我们和孩子,更多时候是和媳妇、女婿之间的相处问题。不同的生活习惯、育儿观念,甚至小小的家务琐事,日积月累,都可能演变成矛盾,弄得大家关系紧张,心里都不好受。 我们希望的,是一种健康亲子关系: 保持联系,但互不干涉; 给予支持,但不过度介入; 享受相聚的快乐,也尊重各自的独立空间。 所以,目前我们的想法是:定期探访、短期同住,比如一年在美国住几个月,享受天伦之乐;剩下的时间继续在自己喜欢地方生活,保有自己的节奏和自由。 退休后的人生,应该是以自己为主角,而不是变成全天候待命的保姆。 3. 退休后是租房好还是买房好?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按照计划,我们每年大概会在马来西亚(农历新年期间)、台湾(春天最舒服的季节)、美国(夏天最宜人)分别住几个月。 这样灵活移动的生活模式,租房或住Airbnb反而更适合。 自住房保留一间在马来西亚就够了,其他地方灵活安排,可以轻松、自由,少点包袱。 4. 还能负担得起现在的房子吗? 房子越大,持有成本就越高。退休后主动收入大大减少,靠被动收入过活,开销需要更谨慎。 如果觉得负担重,可以考虑换小一点的房子,或者搬到郊区,环境更宁静、生活成本也低一些。 5. 房子适合老年生活吗? [vip_content_start] 随着年龄增长,无障碍设计很重要。 两层楼的排屋,迟早不如单层或电梯公寓方便。 有些人还会考虑搬到有医疗护理支援、社交活动丰富的退休社区,只不过费用通常不便宜。 6. 医疗设施方便吗? 这点对退休族尤其关键。 我们喜欢台湾的全民健保,费用合理、医疗可靠。 美国的医疗科技领先,但费用惊人。 马来西亚的优质医疗得靠昂贵保险甚至自费,但有亲戚朋友照应,安排得好也能安心。 7. 地点安全又便利吗? 随着年纪增长,安全性和便利性变得更重要。 我们的理想是——步行就能解决日常生活需求,附近有超市、咖啡馆、诊所等等。不用总是开车,生活质量更高。 8. 要不要搬去国外生活? 很多欧美退休人士都会选择搬去墨西哥、峇里岛等生活成本低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暂时没打算长居外国,但每年在不同国家小住几个月,体验不同文化和生活节奏,倒是很期待。 9. 如果卖掉房子,钱要怎么用? 不少人把一大笔资金锁在房产里,卖掉或以房贷再融资取现,再投资,反而能提高退休收入。 我们未来的计划是: 慢慢出售住宅型房产,减少需要打理的负担; 保留商用房地产,继续收租金; 同时投资在优质的股票市场,把资产流动化,让好公司帮我们打工赚钱。 以上就是我和太太近期的一些退休居住地思考。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希望这些分享能给你一些启发!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欢迎留言或到我的网站找我聊聊!我很乐意听听你的故事。
6月前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