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韦澌 | 资讯太多,人却更迷茫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以为掌握了世界,然而真正失去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知情”。手机一滑,世界就在掌心里:战争、选举、灾难、笑话、流量八卦——全在同一个屏幕上轮番上演。信息仿佛一场永不散场的暴雨,倾泻而下。
ADVERTISEMENT
然而奇怪的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更明白这个世界,反而越来越茫然。
每天醒来,我们在碎片化的资讯中游走:标题吸睛、内容雷同,真相与情绪混杂。人们快速转发、迅速表态,生怕慢一步就被潮流淹没。新闻不再是为了理解世界,而是成为了立场的标签。于是,“你相信什么”比“什么是真实”更重要。
过去,人们需要时间去阅读、消化与思考;如今,我们只剩下点赞与转发的反射动作。思考被速度取代,判断被算法喂养。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被筛选、被推荐、被强化的舒适圈。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全貌,实际上只是困在一个越来越窄的认知气泡里。
更讽刺的是,资讯过载并没有让人更聪明,反而让人更焦虑。
因为每一条新闻都在暗示:“你该知道、你该关注、你不能落后。”那种“怕错过”的焦虑,像无形的网笼罩着所有人。我们看似主动浏览,其实被动地消费资讯,被动地被情绪推着走。
这也改变了社会对“真”的认知。只要标题够震撼、声音够大、立场够极端,就能成为“真理”的代言。我们习惯以情绪取代事实,以态度取代理性。于是,公共讨论变成情绪对撞的竞技场,而不是思想交流的空间。
资讯时代的最大悲哀,不是无知,而是“以为自己知道”。
当我们被过量的内容淹没,就容易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每一个人都像一面镜子,反射别人说的话,却越来越难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也许,我们该重新学习“慢”。
不是要远离资讯,而是重新建立与资讯的距离。不是看到什么都相信,而是先问一句:“我为什么会被这件事吸引?”当我们懂得挑选、懂得停顿、懂得怀疑,我们才有可能重新掌握“知”的主导权。
资讯时代的清醒,不是知道一切,而是知道什么值得相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