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智立 | 马美贸易协议的代价


近期,政府将与美国签署的贸易安排包装成“外交大胜利”。然而,当我们冷静翻阅美国白宫公布的条款,并与泰国、柬埔寨对比后,问题随之浮现,这是胜利,还是以国家利益换来的幻象?
美国对东南亚部分产品征收19%关税。根据报道,泰国、柬埔寨与马来西亚最终都获得同样待遇。然而,泰国仅承诺约200亿美元合作,而马来西亚却承诺高达2400亿美元。两国谈判结果一样,但马来西亚付出十二倍代价。这不是“聪明外交”,更像是“巨额换门票”。当政府忙着庆祝,我们必须反思这场贸易谈判和博弈,马来西亚真的谈判赢了吗?还是用国家财政换笑容?
ADVERTISEMENT
除了贸易数字上的巨大差异,马美两国所签署的协议也与美柬协议有着合约精神上的差别。柬埔寨版本清楚写着“美国措施不得损害柬埔寨主权利益,若违背国家利益,柬埔寨保留拒绝权”。反观马来西亚版本,却强调将采取与美国“同等限制措施”,并以“善意和共同承诺”为指导。字里行间没有“国家利益优先”,没有“主权保障”,只有“配合”“承诺”。一个国力和财力都比马来西亚小的国家,都敢捍卫“国家主权优先”,然而马来西亚政府却没有留下一句保障。与其说这是外交,更像是学生向老师交功课。
当我在社交平台发表这个看法后,立即引来众多执政党支持者辩称“合约里有退出条文,我国随时可以退出,不必担心主权问题”。但我想表达的是,国际关系不是手机的App说退就退。条约生效后,市场供应链、商业投资、国家军事科技合作一旦展开,退出不只复杂,我国还可能得付出高昂的政治代价。
我们欢迎国际合作,也不反对与美国深化关系。但问题不是方向,而是政府用什么代价换来合作。外交不是向大国示好就能成功,而是能不能在压力下保持姿态。在这场交易里,泰国坚持利益,柬埔寨守住主权,而马来西亚却急着展示“善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