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泓宾 | 马美贸易协定:小国外交的无奈与智慧



经过半年多艰难谈判,我国终于与美国签署新的贸易协定。表面上,协议似乎偏向美方,像是“小国无外交”的无奈之举;但从国际现实与经济结构看,它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中等开放经济体在全球竞争中“以退为进”的务实选择。对我国而言,这并非妥协,而是于复杂局势中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策略。
ADVERTISEMENT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国仍高度依赖美国市场,马美双边货物贸易在2024年达约3249亿令吉,美国也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从此角度看,此次协定虽多有让步,但反映出现实中的迫切与无奈:小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布局,面对强势大国的现实与妥协。
其次,尽早敲定协定有助恢复市场信心,稳定投资预期。美国近年来频繁调整贸易政策,令东南亚多国出口波动、外资撤离。若谈判拖延,企业将观望,资本市场也会动荡。我国提早签署协定,是主动应对不确定性、抢占谈判先机的举措。越早签署,越能在制度设计上掌握主动权。若待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先与美国签约,我国将被迫参照他国版本,谈判空间受限。率先达成协议,我国不仅稳住外部信心,也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取得领先。
然而,这份协定的确存在挑战与潜在风险。外媒报道,部分条款在关税减免、知识产权与数据流动上更贴近美方标准,或限制了我国未来政策的灵活性。尤其在数字贸易、环境与劳工保障方面,若执行过快或过严,中小企业恐承担额外成本。不过,政府也保留了“主权安全条款”,确保在国家安全、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领域仍具政策空间。这说明协定虽有妥协,却非无条件让步,而是在开放中守住底线。
此外,美国曾警告,若谈判延误,我国出口产品或面临高达25%的惩罚性关税。在此时间压力下,我国加速谈判并非屈从,而是务实的防御性行动,以免产业受挫。由此看来,此次协定更像一种“有限度的妥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稳定。
从长远来看,这份协定应被视为产业升级的起点。面对美国市场的高标准,我国需要同步推动内部改革:一是加快产业链升级,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与科技创新,减少对低端代工的依赖;二是扩大多元化市场,与中国、欧盟、印度及东盟国家深化合作,分散风险;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税制与研发激励,吸引高科技投资与技术转移;四是强化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衔接国际产业标准。
总的来说,协定虽在某层面倾向美方,但从国家战略角度看,是必要的现实决策。它既是外交妥协,也是经济布局;既体现小国的无奈,也展现务实的智慧。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让步”,而是“如何让让步成为转机”。若政府能借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拓展政策自主空间,这份看似不平等的协议,反而能成为我国迈向更高国际地位的重要一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