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鹏 | 论行动党的政策—以印尼为鉴


在探讨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时,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不争的现实:华裔是这个国家的少数群体。当华人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如何守护东南亚仅存的华文文教体系,已成为关乎华社存续的重要课题。
回望过去,马华公会与华团领袖所坚持的路线,是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建立起一个属于华人的政治、经济与教育堡垒,并以“各族协商”的模式维持族群平衡。尽管在马哈迪时代,马来民族主义高涨,华社的空间受到压缩,但仍凭借整体的凝聚力,维系了我们的文教体系。
ADVERTISEMENT
如今,行动党拥有40个国会议席,已成为政府内的最大政党。行动党有责任务实地处理华社课题,而非以理想化的方式看待族群关系。马来西亚既没有新加坡那样的种族结构,也没有李光耀式的政治领袖。
若行动党继续忽视现实差距,华人社会极有可能步上印尼华社被同化的老路。
“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这理念没错,但必须承认在一个以马来群体为主体的国家中,这理念若被实践于现实政治,极可能演变为“马来与伊斯兰化的马来西亚”。
到头来,华社在政治、经济与教育领域的权益将逐步被稀释,国家也将滑向单元化的方向,而非真正的多元社会。
若依照行动党所倡导的“放下族群政治”思维,理念上看似进步,然而在现实的人口与文化结构下,这将导致华社逐步失去话语权。
以华小拨款为例,财政预算案中并未白纸黑字列明华文教育拨款,这或许是淡化族群意识的政治策略,但其后果,是让少数族群在制度上逐渐失去保障。
印尼的历史给了我们最深刻的警示,只需一夜之间,华文教育与文化就能被全面摧毁。
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巩固现有的华文教育与文化体系,使其成为多元社会的根基。唯有华人体系的存在,才能体现马来西亚的多元精神;一旦被同化进主流体系,那就不再是多元,而是单一。
多元族群国家就像一个大染缸。过去的社会结构中,各族犹如三种颜色,界限清晰,各自保有独特的色彩。然而今天,黑色的部分已占据大多数。
我们无法也不应试图改变这一现实;若贸然将强势的“黑色势力”融入自身色彩,最终,我们原有的色彩也将被彻底吞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