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满恩 | 匹克球热潮背后的问题


我在新学期选修了新的体育课,匹克球。匹克球是结合了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运动。
在这项运动兴起时,我也想过参与,只是场地费贵得离谱,另外,市面上出现很多追求商业利益而快速开设的匹克球场,不仅管理不当,连安全措施都不够完善。
ADVERTISEMENT
再来,匹克球拍击球时的清脆声音,如果场地设置不合适,噪音就会造成社会矛盾,这反而降低运动的正面价值。
其实,有许多场地是因媒体与网红的推广而越开越多,许多人也跟风,让这原本小众的运动成为一个“打卡景点”。
匹克球的确提供了一个新的运动选择,也激发年轻人对运动的兴趣,但若场地管理不善、收费过高等问题未解决,再加上跟风现象,在我看来,这股运动的热潮,可能只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
匹克球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以资源分配的现实。
作为初学者的我来说,希望在享受运动乐趣时,也可看到这项运动持续发展,唯有如此,匹克球热潮才能从一时的风口,转化为真正长久陪伴我们健康生活的选择。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来稿若发现有人工智能(AI)生成超过30%的痕迹,将直接弃用,有关作者未来的投稿也受限制;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