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珮昱 | 从校园悲剧看我们的教育病



最近,马来西亚的社会风气似乎“病”得不轻。接二连三的校园事件令人震惊——14岁少年刺杀16岁同学、中学生被霸凌致死、甚至传出性暴力事件。
ADVERTISEMENT
这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暴露的不只是个别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而是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家庭与教育方向上的深层危机:
一、爱的教育是否被误解了?
近年,教育部大力推动“爱的教育”,希望学校以理解与关怀取代惩罚与压力。理念虽美好,但在实践中却逐渐变质。教师被要求“用爱沟通”,却往往被剥夺了管教的权威;学生被强调“自我表达”,却不懂得自我约束。当“爱”被过度诠释为“不能批评”,当“尊重”被误解为“纵容”,教育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我们常以芬兰为榜样,称赞其教育自由、无考试、无压力。然而,芬兰同时也是全球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这提醒我们,教育制度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马来西亚的社会文化、家庭结构与心理成熟度,与北欧国家完全不同。若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爱的教育”,最终只会让孩子失去界限意识,无法分辨自由与任性的差别。
二、取消考试,学生失去了方向
UPSR与PT3的取消原意是减轻学生负担、鼓励素质教育,但副作用也渐渐显现。许多学生在没有阶段性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动力下降,对努力与成果的关系缺乏理解。过去的大考虽让人紧张,却也是锻炼毅力与自律的过程。现在少了这种“磨练”,孩子们在面对挫折时往往显得脆弱,容易逃避或情绪化反应。教育不能一味求“轻松”,否则最终害的,是我们的下一代。
三、家庭教育的缺席
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学校与电子设备。孩子缺乏陪伴、缺乏沟通,便在网络世界或同龄人中寻找认同。父母的角色,从过去的“引导者”,变成了“提供者”。当家庭不再是孩子情绪的避风港,孩子的心灵就容易迷失方向。家庭教育的失守,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四、社交媒体的毒性影响
在TikTok、Instagram与各种短视频平台的世界里,暴力、挑衅、炫耀被包装成“个性”或“幽默”。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使他们模糊了是非观,甚至把暴力当作“勇敢”的表现。网络霸凌也愈发严重,而监管与责任机制却明显滞后。孩子在虚拟世界里越沉迷,现实中的情感与理性就越被削弱。
青少年暴力事件的频发,是整个社会系统的警讯。教育的方向偏了,家庭的力量弱了,网络的影响强了,而社会的价值观也变得模糊。要让社会风气“康复”,不能只靠批评或惩罚,而要从根本重新定义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被爱”,而是教他们懂得自爱、守界限、负责任。唯有当家庭、学校与社会重新携手,找回纪律与关怀的平衡,我们的下一代才有机会重新学习如何做人,而不是仅仅“被教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