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讯 | 张孳璘 – 人才流失源头,从大学学额分配开始


政府大学招生课题近来再次引发热议,即便是在大马高级学校文凭中考获4.0的优秀生,也可能无法通过大学中心单位线上系统(UPU)进入心仪大学与科系,反而被安排到不相符的课程。
更讽刺的是,如果透过直接招生管道(SATU),只要缴交数万令吉学费,却能获得同样的学额。
ADVERTISEMENT
这种现象让人不得不怀疑,教育公平是否已被动摇。
教育从来不该是一门生意,而是国家的长期投资,然而拨款不足使政府大学逐渐依赖商业化的招生方式。
若继续任由“谁付得起,谁就能读”的逻辑蔓延,不只是学生感到无奈,整个社会对制度的信任也将逐渐消磨。
更令人忧虑的是,直接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在一些科系甚至已占30%至40%,明显蚕食了UPU的学额。
以马来亚大学会计系为例,高教部声称只有85个UPU名额,校方却披露总学额在150至160个,其中30至50个是透过直接招生录取。
一个科系出现两套数字,不仅让公众无所适从,更凸显制度缺乏透明度与监管。
现实中,我们也看到荒谬的个案。考取4.0的大马高级学校文凭学生在UPU被拒,却被大学提供另一条途径,只要透过直接招生缴交全额学费,就能获得同一个学额。
既然资格相同,为何有人能通过UPU就读,有人却要走高收费的后门?
有人或许会辩解,拿到4.0的不只是大马高级学校文凭生,还包括预科班学生,所以名额自然有限。
事实上,大马高级学校文凭与预科班本属不同高度的考试,若硬生生放在同一个竞争池中,就是制度上的不公。
这种偏差若长期存在,最终只会让努力的意义被消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任逐渐瓦解。
问题的根源在于资金不足,但解决之道不能是牺牲公平,政府必须检视财政优先顺序,把教育当成国家的核心投资,而不是让大学靠商业化自救。
政府也须全面检讨UPU与直接招生的关系,厘清学额分配机制,确保制度透明、公正,唯有如此,政府大学才能回归办学初衷,为国家栽培顶尖人才。
教育应该是一把让年轻人往上爬的梯子,而不是一道用金钱来筛选的门槛。若制度偏差继续年复一年上演,国家失去的不只是几个学额,而是一整代未来的人才。
——————————————————
更多新闻,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