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祭品价格不涨反降 中元祭品销量维持



(新山5日讯)随着中元节来临,新山各地神料店内人潮不断,都是在着手准备普渡祭品的民众,而在原材料价格下跌的情况下,部分祭祀纸类用品价格不涨反降,买气维持稳定。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近日向新山区多家神料用品专卖店了解市场情况,受访的业者均透露,由于纸扎用品所用的纸类多为回收纸,整体市场纸价下跌,让纸钱和部分本地纸扎品比起两年前更便宜了一些,如“开路钱”、“七色纸”、“往生钱”等的单包售价约下跌10%,至于香、蜡烛等祭品则维持原价。
ADVERTISEMENT
此外,基于约七成神料用品进口自中国,在马币兑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情况下,业者均预计近几年内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拥有18家门市的连锁神料店负责人高田财(54岁)受访时透露,民众面对经济压力而节约开支简单拜的情况确实是有,但只占6%至7%,影响不大。
他说,新山地区蓬勃发展,人口增加,外来人口也带动需求,此外,年轻一代的购买力也强劲,尤其是经营生意者都非常重视普渡,整体来说,销量仍维持稳定。

他解释,中元普渡与清明祭祖不同,中元节更注重拜好兄弟,因此大型纸扎屋、纸扎车等琳琅满目的创意纸扎产品并非主流,纸钱类才是占比过半的主打货物。
高田财指出,目前最畅销的仍是纸钱类必需品,例如往生钱、金纸、元宝等,而“拜拜组合包”依旧最受青睐,从几十令吉到数百令吉不等,内容涵盖开路钱、七色纸、往生钱、经衣、香烛、糖果、旗子等“路边拜”所需物品,深受企业及家庭顾客欢迎。
“组合包的销量占到我们中元节货品的最大比例,几乎占据三成,方便民众直接购买齐全的祭品,一样也不落下的完成普渡祭拜。”
高田财强调,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仍高度保留传统祭祀文化,且年轻一代也愿意接手习俗,中元节的传统文化传承不受挑战。
“我有很多中国朋友都很羡慕,他们说马来西亚华人把传统习俗都保留下来,还传承得很好,这是非常难得的。”
业者杨和新(38岁)受访时指出,神料用品免征销售与服务税(SST),加上马币兑人民币汇率稳定,因此进货成本并未出现波动,价格也与去年相差无几。

在购买力方面,他则披露,中元节是延续性的习俗,以往拜多少,今年也维持一样,甚至更多,因此在买气和销量上也是维持稳定,七月半前几日都会迎来大批顾客。
他也表示,年轻族群虽会尝试通过网络采购,但网购祭品的比例仍不大,因为有些供品或需介绍,或需了解大小,也或不方便邮寄、需要支付运费等,民众到实体店购买祭品仍是主流。
另一方面,杨和新也观察到,疫情前许多庆中元团体都会在住宅区等地,操办较大规模的中元节祭拜仪式,不过因为没有人接班等情况,近年来这类客户少了很多。
“不过许多寺庙也开始积极举办大型超度法会,弥补了传统街边普渡减少的空缺,没有对业绩造成冲击。”

神料店业者黄衍文(64岁)说,农历新年、清明节和中元节都是这个行业的旺季,整个农历七月,华人有“拜路边”、“拜好兄弟”的习俗,普遍上店家会拜得比较大,个人家庭则较小型,有者也会同时祭拜先祖或化冤亲债主等祭祀活动,规模则看个人心意。
他说,不少顾客会趁早安排采购,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往往是购买高峰期。

他说,店内也有新加坡游客上门采购,撇开汇率因素,相同的价格,在新山购买的份量更足,可以拿到很大一包回去。
“在这个行业30年,我认为模式上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因为毕竟是习俗,还是要根据传统,而拜神是信仰的一部分,起到约束和提醒人不要为所欲为,是很有必要的仪式。”

来自霹雳、现居新山的张湄渲(32岁)与马雪盈(30岁),自小就参与中元普渡习俗,如今在新加坡工作,独立生活的她们,依旧延续这份传统。
“从小家里就有这个习俗,现在自己出来工作,也会买一些基本的配套在路边拜拜。”

她们认为,中元普渡的开销并不会带来负担,因为一年一次而已,她们也希望年轻人都能继续遵循中华文化的传承。
她们也表示,因为住在组屋,她们一般会选购价格实惠、成套的祭祀组合包,方便又齐全,不必再为准备细节烦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