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权 | 税收与津贴的两难,谁来体恤人民?



马来西亚迎来了新一轮税务改革。政府一方面扩展销售与服务税(SST),将许多曾经免税或低税的商品与服务纳入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却逐步取消了对燃油、电费、生活必需品等的补贴。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财政需要稳定收入,国家要维持运作,但对底层与中产阶层的我们来说,生活的重量,已逼得人快喘不过气。
过去这些年,物价一轮接一轮上涨,令许多家庭预算入不敷出。如今,新的SST扩征,让更多商品多了5%或10%的税,服务业也增加了6%到8%的税。或许有人会说,税收是国家维持公共服务的基础,理应支持,但现实是,当同一时间,补贴逐步取消,汽油、柴油、电费和部分食材价格一齐攀升,这种“加法”效应直接压在普通百姓身上,最受影响的并不是所谓的富人,而是微型商贩、司机、菜市场摊主、年轻家庭和月入3000令吉的打工族。每一项新税都化成账单上多出来的数字,每一次补贴撤销都在默默侵蚀一家人的余粮。
ADVERTISEMENT
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当政策的益处常常落在大型企业、财团和项目承包商手里,底层的人民却要以牺牲温饱来换取财政平衡,公平何在?一袋米贵了一两块,电费多了十多块,汽油每公升上调,或许对高收入者不过是小数目,可对小贩、送货员、单亲妈妈来说,却是生活的分水岭。长此以往,只是经济数据好看,人民的幸福感却在不断滑坡。
或许政府会说,财政纪律比短期的“讨好式”补贴更重要,但问题在于,当民生困难接踵而至,是否该有更细致的配套?是否该分阶段征税,给予特定群体纾困金,而不是一刀切?尤其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的当下,政策理应更加体恤小老百姓。
有人说,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但我想问:如果改革只让富者更富,穷者更苦,这还是人民想要的转型吗?如果制度不去解决垄断、贪腐、浪费的根源,却只在民众身上开刀,这样的改革凭什么让人信服?
政府存在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是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尊严。财政平衡固然重要,但它不该建立在牺牲最脆弱群体的饭碗之上。我们不反对缴税,不逃避责任,只希望这份负担能够公平分担,而不是一味加在普通家庭肩上。
面对新的SST和补贴削减,我们人民或许只能咬牙苦撑。但我也相信,每一张选票,都是对施政的一次检验。若政策看不到人民的苦,终有一天,人民会用行动告诉执政者:公平比数字更重要,体恤比口号更珍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