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 | 重新执笔的喜悦



今年意外获委为学校新闻股的一员,久未提笔的我,心里涌起一丝欣喜,也掺杂一分忐忑。
我从小喜欢涂涂写写,作文也常常获得老师的表扬。不过,真正看到自己写下的文章化为铅字,还是在踏入高中后。
ADVERTISEMENT
犹记得当时勤于笔耕,平均每个星期都会有文章见报,也获得稿费。不要小看这些稿费,足可支付我一个月的伙食费。
收到稿费的喜悦,加上文章出现在报章上,那种满足感非笔墨得以形容。
成为人母后,每天为了工作而忙碌,虽然写作的心仍未被浇熄,但为现实所压下,渐渐地再也没有提起笔。
初接获新闻股委员的工作时,乍喜还忧,喜是可重操旧业,忧是仍否保有笔力?
烦恼时,命运悄然送来了一盏明灯,一位退休的校长李坚持。李校长热爱写文章,退而不休,现为星洲日报乌鲁地南区的通讯员。
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新闻稿顺利发布。
说来汗颜,看了刊登在报章上的新闻稿,发现李校长为我修改了不少语法错误的句子,这让我意识到搁笔多年,确使我的文字功力生疏不少,看来还得多多磨练,以重拾往日“文采”。
李校长人如其名,坚持得很,尤其得知我曾当过通讯员。
他说我是他的小文友,常常发信息鼓励我重新执笔,更坚持在社媒加我为友。
得蒙李校长如此厚爱,我终于提起笔重新写稿、修改,然后电邮给报馆。
有时候,我会把写好的稿件让李校长过目,他也不吝于点评和鼓励。有时候,文章被投篮了,李校长也会说是常见的事。
当我第一次看到文章在报章上刊登后,异常激动,马上把好消息告诉了李校长。此后,每当有文章刊登,不是我先发给他,就是他发给我,乐此不疲。
我和李校长年龄相距甚远,可是每每在信息里交谈都非常写意。
如今,身为新闻股的一员,我重新提笔,也重新找回那个热爱文字的自己。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来稿若发现有人工智能(AI)生成超过30%的痕迹,将直接弃用,有关作者未来的投稿也受限制;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