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评论

|

柔佛透视

发布: 2:32pm 02/07/2025

科技

信念

守护

文化传承

科技

信念

守护

文化传承

符智发 | 文化的灵魂是否在热闹之中悄然隐去

至今,心绪难安:我们所坚守的,是否正在悄然断裂?

文化,不只是祭台上的供奉,更应该是在人间烟火里呼吸的生命。唯其如此,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句话,道尽了无数文化者心中最朴素却坚固的。他们不求掌声,不逐光芒,只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把感情、智慧与历史,悄然融入市井里。

ADVERTISEMENT

他们是教孩子写毛笔字的老师,是庙会唱戏的老者,是仍坚持用古法熬糖、织布、做粿的师傅。他们懂得,这些技艺、语言、习俗和信仰,不只是形式或节庆点缀,而是我们与祖先之间延续感情与价值的桥梁。

然而,浪潮翻涌,世界加速更迭。AI赋诗,虚拟绚烂;短视频蜻蜓点水切片千年传统,热闹非凡,让人目不暇给。科技可为桥,亦可成洪流,冲刷着文化内涵的土壤。

文化守护者不能止步于怀旧。我们必须静思:传承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节日、服饰、仪式、语言?这些只是“躯壳”。真正的“灵魂”,是那背后的精神价值:敬天爱人、慎终追远、知礼识耻。唯此精神,才赋予文化重量与方向。

尤其是我们身处海外的华人,更应深刻体会。文化不只是年夜饭、贴春联与庙里香火的“形”,若不解其“神”与“魂”,就容易沦为表演形式,甚至被简化为商业消费。它是认同文化的根,是在异乡闻乡音的暖意,稚子诵古诗的感动,是面对主流文化时的从容。这些,岂是一场庙会、节日或一套传统服装所能够替代的呢?

我们要传下去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做”;不是“要保留哪些传统”,而是“这些传统如何回应我们的生命”。唯有如此,文化才不会在传递中变得越来越空洞。

我们要传递的,应该是“为什么做”,而非“要做什么”;是让“传统回应生命”,而非机械“保留传统” 唯此,文化才不会在传递中失魂。守护之道在于“活用”,而非“保存”。不是让年轻人穿上传统服饰拍照,而是让他们理解这件衣服的来历与意义;不是把传统技艺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前路艰辛,即要与科技的演算法抗衡,又要与新时代潮流周旋。若我们退却,那些定义我们身份的文化,终将在喧嚣中隐没,变成节庆上的背景布,课堂中的考题,或社交媒体里的怀旧滤镜。

文化守护者,是夜色中挑灯的行者,在烟火中呼吸,于喧嚣里坚守。科技可以迭代世界,但唯有文化,能够回答“我是谁,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的永恒命题。

一个民族若忘记了文化的根,便如浮萍无依。而一个人若与文化的精神失联,终将在日新月异的繁华世界里,渐渐失去“我是谁”的回答。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