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不是很爱买东西的人,平常也没有什么消费欲望,因此当盲盒开始流行时,我完全没有被吸引,甚至觉得盒子里的小玩偶也没什么特别。
随着课业变得繁重,我的压力大到让我觉得吃美食、运动的纾压方式,已经很难抚慰疲惫的大脑与沉重的心情,我才在不经意间踏入盲盒的世界。
ADVERTISEMENT
那天去药妆店买日用品,经过收银台时发现摆着盲盒的架子,好奇地看了一眼,发现是蜡笔小新系列,超可爱又不会太贵,因此买下人生首个盲盒,还抽中最想要的那只。
那一瞬间的快乐与惊喜,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疗愈,好像什么压力都瞬间消失了,
也因为这一抽,我开始对盲盒产生兴趣,不过我还算克制,不会买下整套,而是先看款式、评估价格,不适合我就不买。
偶尔没抽到心仪的款式也会好好收藏,因为那是我用钱买的。
盲盒的兴起,正是当代“情绪消费”的一个缩影。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世代,处于高度压力与快速节奏的生活中,往往难以从传统方式中获得足够的情绪满足,而盲盒提供的即时快乐与惊喜感,成为一种情绪释放的出口。
当生活很烦、压力很大时,拆盲盒就像拆一个希望,哪怕只是短短几秒的快乐,都能让人觉得“啊,我还是有值得期待的东西”。
再加上社媒、偶像、网红一波波地推广,开盲盒好像也变成了一种流行。
很多人会拍开箱影片、分享收藏,也会在网路上交换款式,这种社交互动会让人不自觉地一直买、一直参与。
现在的我们已习惯即时快乐,吃东西要快、看剧要用1.5倍数、买东西也要选马上到货,盲盒可以马上给惊喜的东西,真的很有吸引力。
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盒会是什么,所以那种不确定性反而成了最大的魅力,在这个即时奖励重于延迟满足的时代,盲盒也恰巧迎合人们的快餐式快乐。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不小心买太多,变成一种冲动性消费,但我觉得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日常开销,偶尔让自己小确幸一下也没什么不好。
盲盒对我来说不只是玩具,更是一种生活的调味料,每次打开,都像是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一次情绪的释放。
虽然,这样的疗愈方式看似真的微不足道,但也因为这些小小的快乐,让我在压力中找到了一丝喘息的空间,提醒了自己:“辛苦了,你值得被疗愈一下”。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来稿若发现有人工智能(AI)生成超过30%的痕迹,将直接弃用,有关作者未来的投稿也受限制;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