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銮11日讯)位于南峇山脚下的德鲁目路(Jalan Derumun)隐藏着一片绿油油的社区菜园,村民们不分彼此发挥邻里精神,化身为“农夫”分工合作打理菜园。
菜园中不乏“女将”的忙碌身影,她们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开疆辟土”打造社区菜园,并将菜园视作自己的家园,无论是种植、采收、除草皆亲力亲为,不仅为社区增添一抹绿意,更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ADVERTISEMENT

这片菜园名为甘榜拿督阿都拉曼耶欣社区菜园(Kebun Komuniti Kdary),成立于2020年8月3日,从最初的5名注册会员,发展至今拥有107名注册会员,其中包括81名女村民。
星州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近日走访上述菜园,探索这片绿意盎然的种植地,近距离体验“农家乐”。

据了解,上述菜园原为甘榜保留地,早前在甘榜都拉曼耶欣村长诺占及乡村发展与安全委员会(JPKK)成员的协助下,向居銮市议会申请并获批准后,方得以启动运营。
采访过程中,打理菜园的“女将”们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一边向记者回忆社区菜园成立的过程,一边带记者参观菜园的每个角落,查看她们精心栽种的蔬菜。
菜园面积宽大,处处体现出当地村民的贴心,所种植的蔬菜包括菜心、菠菜、空心菜、芥蓝、香菜、长豆、番茄、四季豆、丝瓜等,旁边还插着写有栽种日期的小板子。

该菜园主席西蒂拉兹雅居住在该区约30年,她曾是一名国中老师,自退休后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随后在友人再努丁的倡导下,加入社区菜园,并成为成立之初的5名会员之一。
“我们在农业局的协助下,去年成功获得Beyond Benih计划的赞助,用作菜园的基础设施、肥料、储水器、浇水系统等。”

她指出,农业局早前曾派人前来进行考察,而她们每个星期定期提呈报告给农业局,向该局汇报菜园内的蔬菜收成、收入及访客人数。
她也表示,加入菜园耕种的会员皆由退休人士及家庭主妇组成,他们的年龄介于40岁至75岁,皆自愿根据时间表到菜园帮忙。

“由于村长诺占所带领的乡村发展与安全委员会负责管理附近的5个区域,在村民们相互号召下,方圆5公里的村民都习惯到场帮忙。”
她坦言,社区菜园有助于增加村民的交流机会,促进社会和谐,早前也因此获得明吉摩州议员周忠信办公室赞助2000令吉,购买耕种工具。

秘书拉玛则表示,菜园内的农作物属于天然有机种植,没有喷洒化学农药,灌溉的水源则是来自南峇山的山水,确保村民吃得安心。
她表示,每个星期天是菜园开放日,附近村民都会前来买菜,尤其注册会员都拥有一张会员卡,每次购买能获得30%折扣,但由于收成有限,每个人被限购2公斤蔬菜,以确保每户人家都能购买到足够的蔬菜。

“加入会员无需任何费用,卖菜所得款项将全数存入银行,日后用作菜园运作的开销,如购买肥料、工具等。”
她笑言,因靠近南峇山脚,猴群偶尔前来菜园“搞破坏”,实在令人防不胜防,但依旧不阻碍她们每日来到菜园工作的兴致。
“我喜欢大家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种菜,打发闲暇时间,让退休日子变得更充实。”

副财政朱里雅娜表示,菜园的工作时间分为早班及午班,分别是早上8时至上午11时,以及下午5时至6时,平均一天约有7人到场。
她表示,在斋戒月及开斋节期间,会员们也不忘回馈社会,将收成的蔬菜及食品篮派发给需要援助的穆斯林群体(ASNAF)如孤儿、老人等,陪伴他们渡过温馨佳节。
“我们庆幸社区菜园的能够坚持运作5年,哪怕行管令期间,大家依旧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带着口罩工作。”

委员哈米达(68岁)表示,菜园成立至今,已迎接不少幼儿园、旅游团、教育团体等前来观摩学习,他们通过亲手种菜,体验农耕的乐趣。
她指出,菜园拥有定时定量的灌溉系统,会员们只需设定时间及观察蔬菜情况,以确保蔬菜获得充足的阳光、水分及肥料。
“靠近南峇山为我们带来不少的便利,美丽的南峇山脚风景不但能鼓舞会员的士气,而收成的蔬菜也能分给南峇山脚下的迷你动物园,大家互相帮忙,提高社区凝聚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