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平27日讯)受小贩中心重建工程影响而四散摆摊的小贩,在本月中已全部回归原址,迁入重建好的新档口营业,永平民声路小贩中心重现昔日热闹景象。
由永平县议会管理的民声路小贩中心,原有两排商贩档口。2024年年中,县议会招标重建其中一排档口,工程耗资20万令吉。
ADVERTISEMENT
施工期间,小贩中心广场四周立起围闭板,在原址营业的商贩包括流动小贩,被安置在公共巴刹走道和路旁的临时地点营业。

重建工程于2024年7月8日启动,原本预期于同年10月28日完工,但工程进度缓慢,直到今年2月27日,永平县议会才移交钥匙给9个新档口的档主。
然而,当时领到钥匙的档主,基于重建后的小贩中心设施未臻完善,心情乍喜还忧,许多档主对迁入新档口一事持观望态度,直到设施逐步获改善和有水电供应之后,五六个档主才集体于4月12及13日进行搬迁。

惟永平县议会本月24日下午突然向档主传达国能公司的通知,要档主最迟于本月25日关闭电供旧户口重新申请电表;未办理关闭旧户口者,国能将基于安全理由强制关闭。
不少档主对突如其来的通知既诧异又无奈,都赶在前天前往国能办理相关手续。

据悉,国能将与县议会协商,推迟旧电表拆除日期,但最迟不超过本月30日,安装新电表则需5个工作天。
目前,各档主正等待有关当局断电拆换电表的通知。

多名受访的小贩对回归原址,在重建后的新环境营业充满期待。
最早搬进新档口做生意的服饰商林启豪(48岁)说,跟旧档口比较,新档口可使用的空间面积较小,但整体让人感觉整洁舒服。

经济熟食小贩陈春瑞(56岁)表示,在新档口做生意不用担心风吹雨打,厨具用品都能放进档口内,打烊时只要把门锁上即可,省心省力省时省事。
林华强(68岁)与陈玉梅(66岁)是经营早市糕粿油条生意的夫妻档,在小贩中心重建期间,他们被安置在巴刹后巷营业,生意不理想,本月13日搬入新档口时又发生意外,让夫妻俩一时心情低落。
不过,两人表示,关关难过关关过,他们会坚守这个有30年历史的档口,继续为大众服务。

重建后的民声路小贩中心,因存在设施不完善、设计不佳等问题而遭人诟病。
有受访者指出,小贩中心的旧建筑物原本与路面齐平,重建后的新建筑物与路面高度相差明显,虽已筑好阶梯和坡道,但却设计不佳,阶梯台阶过高,坡道过陡,对行人尤其是行动不便者造成困扰。

也有受访者指出,小贩中心新建筑物后方一条有盖沟渠内,似有工程废料,堵塞水流,影响环境卫生。
永平马华县议员刘守权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指出,重建后的民声路小贩中心在启用初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阶梯设计不佳、档口内部地面缺少排水口等,永平马华县议员团队深表关注。

“我们认为,承包商在执行相关工程时,未能以足够的责任心与专业态度把关所有细节,令人遗憾。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小贩的使用便利与安全,也影响公众对整个工程质量的信心。”
他说,在接获小贩反馈后,永平马华县议员团队在第一时间前往现场了解情况,并立即将问题传达给县议会,县议会也迅速作出回应和提供初步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正持续跟进各项修复与改善的进度,并向所有档主作出说明与交代,确保他们能安心投入营业。”

随著民声路小贩中心新档口小贩与广场流动小贩重新合体,小贩中心早市人潮逐渐回流,小贩中心与毗邻的公共巴刹周边交通繁忙。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县议会近期在巴刹正门外增设两个禁停告示牌,然而,仍有人随意停车,扰乱交通秩序,给其他公路使用者带来不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