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见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要带什么礼物?是象征地方工艺的峇迪?富有文化意味的传统器物?你觉得“很有创意”的小摆设?
这听起来像是一道社交礼仪课上的模拟题,但放在外交场合,实际上是一场对国家形象与文化分寸的真正考验。
ADVERTISEMENT
网络流传的一段影片引发热议,内容是交通部长陆兆福在酒店地下停车场出口前,以行动党秘书长的身份,赠送锡制龙雕给到我国进行国是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陆兆福的举动引起各界对外交分寸、角色定位与仪节安排的广泛讨论,因为这不仅是立场错位的问题,也涉及礼仪是否得当。
习主席此行是以国宾身份访问我国,照理而言,在这样的正式国际场合中,任何赠礼、安排与出面角色都应由外交部或相关政府机构统筹,确保符合国与国之间应有的程序与规格。
政党若以个人或组织名义介入,不但显得不合时宜,也可能产生“越位”的观感。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既未通过官方管道,也未经过整体协调,容易让人质疑对国家仪式的尊重,甚至对其他执政盟党而言,也可能构成无形的失礼。
外交是国家的正式事务,不是政党舞台,代表国家的是体制与制度,不是情感与个人热情。礼物可以送,但怎么送、由谁送,都是一门学问。
从场景来看,“地下停车场出口送礼”本就缺乏应有的仪式感,场面看起来更像一场临时的私人交接,而非一份正式的国礼呈献。
收与不收都显得尴尬,让人难以理解这样的安排是出于外交设计,还是单纯的临机表现。
对中国这样重视礼节的国家而言,这画面难免显得突兀。
另外,这份礼物是一尊锡制的五爪金龙,在中国文化中,五爪龙历来被视为皇帝的象征,带有特定的历史地位与权力意涵。
虽然,现在这些象征未必还具有政治含义,但在这样高层级的外交场合,这样的图腾仍可能让人产生联想,甚至引起不同解读。
因此,在送出这类具特殊象征的物品时应更谨慎,避免造成文化误会或不必要的猜测。
我曾数次随马华青年团及新山市政厅参与海外交流访问,在这些访问中,所准备的纪念品通常具有马来西亚特色,如峇迪工艺品、锡制双子塔模型、传统风筝。
这些礼物具有代表性和文化意义,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背景和诚意。文化礼物不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一份外交礼物,应有象征、有分寸、有背景,若送出的东西与场合不符,甚至模糊了个人与国家、政党与体制之间的界线,那么收礼的一方或外界都可能产生错误解读。
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有礼貌”的动作,而是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的综合考验。
调侃的声音终将过去,但留下的问题值得深思,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文化外交的分量?我们是否足够谨慎地对待这些“看似小事”的细节?
一份礼,可能是国际友谊的起点,也可能是国格被误解的开始。
文化可以柔软,礼仪必须坚定。一份礼物,彰显的不只是心意,更是国家的风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