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评论

|

柔佛透视

发布: 6:00am 22/02/2025

华社

文化记录

华社

文化记录

张溢豪 | 撒下文化理解种子

柔佛透视(读者投稿)
文:张溢豪

首相和教育部长频频提及拨款与议题,作为华社一员,能体会到拨款是政府肯定和支持华社的一种表现,但依靠金钱流动能否改变华社在国家历史与文化叙事中的地位?

拨款从未是单一答案,华社的发展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早已形成相对健全的体系,真正的挑战,在于让华社的历史与文化被认知和理解。

ADVERTISEMENT

回顾九十年代,马哈迪领导的国阵政府,通过经济发展换取族群间的短暂和谐,经济的甜头一时掩盖了文化上的不平等,然而当经济衰退,尘封的矛盾再次浮现。

马华公会与华社的心结、独中筹款与3所学院的设立,固然缓解部分教育问题,但也让华社过于依赖经济增长来维系文化认同,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历史与教育议题。

要真正打破二等公民的标签,我们需要的是全社会(非单靠华社)对彼此贡献的认知与尊重,这其中,教育与历史的书写尤为重要。

当前教育部更应将华社先贤的贡献、华裔对国家发展的努力融入课纲,如华人先辈在早期开垦土地、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对现代马来西亚基建的无名奉献。

这些都是国家记忆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外,亦至关重要,我们常听闻马来社会强调宗教,但鲜有人了解华人为何注重经济,这背后并非单纯的物质取向,而是百年来逐步形成的生存之道。

只有让穆斯林社群了解华社的文化根源,才能弥合偏见的裂痕。同样,华社也需要更多理解马来社会的禁忌与思维模式,如宗教的核心价值为何深植于马来文化?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彼此在真诚的对话中寻找。

单靠团结政府在公开场合喊话,显然无法改变现有的社会格局,相反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还可能引发部分马来群体的反感。

构建一个互相理解的对话平台,才是杜绝种族主义的有效途径,对话应当是双向的、深层的,如通过社区交流项目,让不同族群的年轻人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在节庆活动中,通过共同参与加深彼此的文化认知。

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如让更多学校举办跨文化讲座,让巫裔学生理解华社如何庆祝农历新年,而华裔学生则了解穆斯林为何在开斋节结束时回乡探亲。

政府和华社的目标,不应只是争取华裔的发展空间,而是让整个社会能认同并接受华裔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

教育部需要更深远的政策设计,让文化认同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

拨款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而理解与尊重,才是长久和谐的根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下一代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平等共生的马来西亚社会。

—-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