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6日讯)电话陷阱、爱情包裹、投资求职圈套……,这些诈骗手法已成为日常中熟悉字眼,在社群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诈骗集团潜在目标,而万一遭受诈骗后,受害者的心理状况不可轻忽!
诈骗受害者一般会产生的负面情绪与低落心理,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重新找回自信和自我价值观。
ADVERTISEMENT
诈骗个案层出不穷,骗徒通过电脑、手机等科技工具扩大范围撒网,捉住人心的弱点,以千变万化的诈骗手法,将陷阱设于每个人的生活,使人防不胜防。
你被诈骗过吗?或许你曾被诈骗过,但碍于种种因素不敢说出来来。然而,被骗总会令人难受,自责、焦虑、愧疚等心理创伤需要身边的人主动给予支援。
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访问的辅导员及心理教育工作者表示,当亲友家人遭遇诈骗,除了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给予适当而明确的资讯,以及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有助减轻受害者的压力,也帮助他们冷静面对当前困境。
“受害者的心理影响不容小觑,重建心理健康的路途需要勇敢而积极,走出情绪风暴和阴影,把经历的痛苦转化为日后的力量。”
面对诈骗后,心情调整是一项艰难任务,即便事情已过去多时,受害者或许仍难以释然,良好的支持系统会有所帮助,反之则是雪上加霜。
南方大学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助理教授陈心坚说,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若是被诈骗的程度严重,会出现恐惧、惊慌、怀疑等症状。
“不要跟对方说没事,这可能刺激他们的情绪,这个阶段要鼓励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减轻孤独感,从而获得有效的意见和解决方案。”
陈心坚也是马来西亚国家注册辅导员。他表示,若受害人愿意,理解并倾听对方说出内心感受尤其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发泄被骗的各种情绪积累。
“我们可以陪伴在他们身边,逐步建立信任感,重塑价值观。”
在陈心坚接触的个案中,涉及者多数情况可以自愈,能够自我恢复和调整,但有者在“创伤压力症候群”(PTSD)受到持续的影响,除了心理辅导,尚需寻求精神科医师治疗。
创伤压力症候群是指人在遭逢重大创伤事件后,出现的严重心理状态失调及压力疾患。
“大家在生活中应警惕和获取最新防诈骗资讯,理解可能遭遇的诈骗手法及征兆,在关键时刻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人工智慧(AI)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诈骗方式已经进化为高级形式,民众唯有不断更新及学习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有效地识别新型的诈骗。
展新关怀协会创办人张景文指出,诈骗集团日益猖獗,相信是与暗网匿名、无法追踪、不易被侦查的特性有关,以致成为犯罪温床,吸引许多人进行非法交易。
“此外,一些年轻群体想要在短时间里赚快钱而陷入诈团行骗,看似简单的诈骗套路,总接二连三有人掉进去,不论是骗人或被骗,产生的是一个负面循环。”
他说,因为趋利心理被勾起了贪念、认知和价值观偏差、盲目自信等都令人容易坠落骗局,心理健康辅导著重的是让涉及者厘清问题,看到自己的盲点。
他表示,诈骗是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但它也给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安全警示,要从经历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被诈骗之后,在心理和观念修复上需要一段缓冲期,需要的是内心安全的环境,摆脱自责情绪,重新调整生活,同时增加对自我认识,提高对突发事件或对生活变化的应对及适应能力。”
多数人在发觉自己被骗时,往往不愿意被人知道,独自陷入困境中,曙光心灵成长中心心理谘商辅导师陈志成表示,平时多留意身边家人朋友在情绪、行为上是否有异样,及时拉一把,协助就医。
“诈骗的套路不断变化及缜密,更容易使人卸下心防而上当,这方面需提升醒觉,对防诈骗宣导保持谨慎和敏感度。”
陈志成建议身旁的亲友应以不责备的方式,花时间陪伴受害者缓和情绪,提供温暖回应,让情绪有一个出口,情绪如果被处理了,才能走向正常。
“公众也应该多了解、多分享反诈讯息,彼此给予提醒和提高警觉,防止受骗。”
预防诈骗陷阱教招:
■避免点击可疑网站
■戒除贪念,不要轻信中奖来电
■拒接来历不明的电话或开启视讯
■开启双重认证功能
■使用高强度密码
■不要听信电话内办理任何金融开户或转帐的指示
■怀疑受骗立即报警求助
■谨慎申办信用卡或行动电话,以免个资外泄
■小心网路聊天室陷阱,切勿留下家中地址、电话或个人影像
■线上刷卡先确认网站真假
■联络相关机构查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