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日訊)“母親”上門稱代“兒子”看貨,珍珠坊金行未核查顧客身份就允許對方購買總值超過31萬3000元(新幣,下同;約104萬4728令吉)的金飾,結果其中逾14萬元證實是詐騙贓款,成為首個觸犯客戶盡責條例的寶石和貴金屬經銷商,被判罰款3萬5000元。
《新明日報》報道,位於珍珠坊的金興珠寶金行(Kim Heng Jewellers and Goldsmiths),面對三項牴觸寶石和貴金屬(反洗黑錢與反恐融資)法令的控狀,控方以其中一項提控,餘項交由法官下判時一併考量。
ADVERTISEMENT
案情揭露,一名老婦於2023年9月15日戴著口罩到金行,表示想為“兒子”購買200至300克黃金。
女職員向老婦展示金飾後,老婦拍下珠寶照片發送給“兒子”,隨之確定購買價值2萬8000元的916金繩鏈,並表示“兒子”會通過PayNow付款。
女職員在處理收款時,發現付款戶頭屬於一家公司,但她因為擔心被“母子”責罵,導致錯失生意,因此沒有對此作出提問。
此後,這名“兒子”多次通過手機應用程式WhatsApp聯繫女職員購買更多金飾,讓母親到店裡取貨。招待的職員依舊沒有核查兩人的身份資料。
“母子”重複上述方法,於9月16日購買並領取總值17萬3295元的7件金鍊金吊墜飾品;10月2日購買價值11萬2332元的2件金條和金鍊。“母子”消費金額中的逾14萬元,後來被證實是屬於詐騙案的受害者。
直到10月3日,老婦再次到店裡取貨時,金行老闆向她索要身份證,她找藉口上廁所,最後消失得無影蹤。這對“母子”的身份至今仍不明。
金行共三次沒有遵守客戶盡責條例,在有理由懷疑交易和洗錢有關的情況下,仍允許顧客購買黃金和珠寶。
該金行是首個在寶石和貴金屬法令下,因沒有遵守客戶盡責條例,被判刑的寶石和貴金屬經銷商。
贓款來自釣魚騙局受害者
至少兩名受害者落入惡意軟件的釣魚騙局,犯罪分子用贓款購買金飾。
根據新加坡警察部隊和律政部於5月6日發出的聯合文告,當局於2023年9月至10月間,接到涉及惡意軟件的釣魚騙局的報案,受害者在安卓手機上不慎安裝惡意軟件,導致銀行戶頭出現未經授權的轉賬。
警方進一步調查後發現,涉及這起騙局的款項,與一家珠寶金行及一名不知名人士之間的三筆交易有關。涉事金行就是金興珠寶金行。
有兩名受害者先後於2023年9月18日和10月3日報警稱落入惡意軟件騙局。
第一位受害者損失50萬9496元,其中2萬8000元被不法之徒用來支付給金行;第二位受害者損失了11萬5727元,其中11萬2332元用於向金行購買金飾。
控方:老闆未為員工提供培訓
控方指出,金行老闆沒有確保金行員工熟讀相關資料,也沒有提供全面的指導培訓,且未對員工進行任何管理監督或後續跟進。
2019年10月21日,律政部舉辦了一場簡報會,讓受管制的經銷商瞭解他們在寶石和貴金屬(反洗黑錢與反恐融資)法令下的職責與義務,以及在懷疑顧客涉及洗黑錢活動時,需要遵守客戶盡責條例。當時,金興珠寶金行派了一名兼職會計員工參加簡報會。
這名員工後來把簡報會資料和老闆分享,老闆再把資料交給其他員工。不過,老闆只是叫員工看資料,並沒有下達進一步的指示,結果員工只是翻閱資料,並沒有深入瞭解。
控方表示,即便如此,老闆沒有跟進,也沒有為員工提供任何訓練,只是口頭上指示員工記錄下進行現金交易超過2萬元的顧客資料。
律師代金行求情時說,這是金行首次碰到這種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金行也是受害者,懇請法官判罰款1萬元就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