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数据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一是主要数据库(PADU)的研发成本,二是华人新村拨款。
ADVERTISEMENT
先说PADU研发成本。凡说过的话必留下痕迹,经济部长去年提及PADU时指成本分为二,即人力与硬体,人力靠公务员不需额外费用,硬体则政府拨款200万令吉,其他就由各部门使用现有资源完成。
或许要制造“小开销大效用”的印象,拉菲兹说的200万令吉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印象归印象,真实归真实。
拉菲兹在国会以书面回答有关PADU的开销是8527万令吉,对比初期讲的200万令吉,突然变成了天文数字!
这不禁让人们要问,到底是人们一厢情愿相信PADU的成本是200万令吉,还是拉菲兹没有剧透,说一点不说一点,原来真正的成本是8527万令吉?
眼见PADU原来需要耗资天文数字,却又不见得能发挥多大的效能,尤其原本指PADU用作发放补贴和汽油津贴的主要依据,后来却说汽油津贴使用身分证辨别,更让人认为耗资数千万开发PADU是浪费的,甚至是多余的。
再来就是《2025年财政预算案》的华人新村拨款。
首相安华宣布明年财案华人新村拨款是8400万令吉,柔州行政议员林添顺提出疑问,要求解释为什么拨款会从过去的过亿令吉减少至8400万令吉。
全国新村发展委员会主席邱培栋跳出来指正说不对,拨款应该是9850万令吉才对,因为必须加上1450万令吉。
让人疑惑的是,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在国会却又宣布,华人新村明年的拨款是1亿110万令吉。
一个项目,两个成本,到底是200万令吉和8527万令吉;一个拨款,3个数据,到底是8400万令吉、9850万令吉还是1亿110万令吉?
到底是数据搞糊涂了人,还是人搞糊涂了数据?这,也只有团结政府回答得了。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