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斯干达公主城15日讯)以中国乐器演绎马来童谣,将不同籍贯的方言民歌串烧成华乐篇章,南艺25周年音乐会将展现文化交融之美,创意无限。
南艺文化艺术协会将于12月1日,在南方大学学院举辨《南韵》25周年音乐会;除了属下华乐团、古筝团及合唱团呈献多首曲目,该会也特邀新加坡吉丰华乐团音乐总监沈文友担任客卿指挥。
ADVERTISEMENT
现年70岁的沈文友为新加坡知名华乐工作者,多年来积极参与和推广社会文化活动,并于2001年荣获新加坡总统颂赐公共服务奖章,目前为新加坡华乐团中胡演奏家,还曾兼任驻团编曲。
他虽为新加坡籍,但数十年来活跃于马来西亚的华乐圈,特别是中北马各地华乐组织的活动,他都乐于参与和支持。
他擅长杨琴、小提琴与中胡,并且熟练运用传统与现代编曲方式来创作,编写过各类不同形式的华乐曲超过200首,除了时常受邀约为本地和海外专业乐团编曲外,中港澳台的业余乐团和各院校乐团也经常演奏其作品。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日前在南艺名誉主席张金顺安排下,访问了这位资深华乐指挥和编曲家,听他畅谈本次音乐会的亮点以及他对马新两地华乐未来发展的期许。
沈文友受访时说,为促进马新两地华乐交流,他这次献出多首曲子作为表演曲目,同时也带领吉丰华乐团的20多位成员,为观众呈献4首极具南洋风情的华乐作品。
“在曲目编排上,我将中国传统乐器与马来童谣相结合,以笛子演绎《Burung Kakak Tua》,音乐是无界限的,只要经过专业的编曲,华乐能演奏出所有民族和风格的歌曲,包括华乐版的马来民歌。”
值得期待的,还有由华族方言民歌串联成的《乡韵组曲》。据他介绍,这部作品融合了马新两地华人,最常用6种不同方言的民谣,通过精心编排,呈现出独特的华乐风情,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南洋的地域特色。他说:“这首曲子曾在新加坡多次演出,而此次将是它首次亮相马来西亚舞台。”
此外,他披露,音乐会上将重现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埙,这种形似蛋状、以陶土烧制的乐器,据说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有记载,其声如猫头鹰啼叫,富有神秘感。
提到传统民乐于长堤两岸的发展,沈文友表示,华乐虽然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马新两地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时,不必一味追求纯粹的“中国风”,而是应当融入本地的文化特色,以让不同族群产生共鸣。
这种理念不仅是他个人对华乐发展的反思,也是他长年在马新两国推动艺术交流的初心所在。他坦言:“只有当友族也乐于接受并推广华乐时,它才会在本地文化中焕发真正的生命力。”
沈文友的音乐理念也体现在他对编曲的态度上。他强调,优秀的编曲可以让作品生动传神,有“画龙点睛”之效;“例如邓丽君的经典歌曲,经由日本编曲人的精心处理而流传至今,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创新,沈文友表示,他本身亦善用科技,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编曲创作,但他认为,编曲软件只是工具,只有扎实的音乐功底和敏锐的音乐直觉,才能编出具有灵魂的作品。
他自20多岁起就醉心于编曲创作,他忆述:“当年学编曲完全依赖听卡带或黑胶唱片,把音符一一记录成谱,再慢慢摸索伴奏和声的搭配。”
如今虽有科技协助,但他依旧坚持音乐创作需要丰富的情感投入。在他看来,音乐不仅仅是旋律与节奏的组合,没有注入情感的编曲,充其量就只是音符的堆砌而已。
除了擅长各类中华乐器,沈文友也精通小提琴这一西洋乐器,他打趣说:“这两者同样是弓弦乐器,学小提琴时也是沿用拉二胡的方法练习,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拉小提琴的技巧。”
谈到自己在柔新两地推动艺术工作的经历,他指出,目前在新加坡发展的许多华乐人其实是大马人。
他说,这是因为新加坡政府更重视文化艺术推广,每年都会拨出钜款来资助民间艺术活动;在巅峰时期,全岛中小学设有逾百个华乐队。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民间艺术者则必需自力更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我们更应该互相扶持。”
也是南艺前任会长的张金顺指出,参与本次音乐会的表演者多达80人,包括20多名义务前来助阵的吉丰华乐队员。
他说,南艺自1999年成立以来,长期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若非沈文友的无私相助,很多优质的作品和演出机会恐怕都难以实现。
他特别提到,沈文友不仅多次为南艺无偿提供编曲作品,这次更亲自参与演出和指导,这给予南艺莫大的鼓励和前进动力。
他说:“如果是以我们社团的经济能力,根本负担不起购买名家作品的开销,但是沈老师了解我们的困境,多年来几乎是有求必应,把自己的心血之作免费赠予我们,用作音乐会的演奏,这种知遇之情让我们非常感动。”
所有购票详情,请联系梁小姐:016-980 3068。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