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7日訊)新山寬柔二小將校園環保活動進行到底,除了推動大型資源回收項目,5年前更落實“堆肥計劃”,至今每週可儲存約100公斤廚餘自行生產有機肥料,讓校園種植的花果蔬菜“越肥越美麗”,成為典範。
據瞭解,該校是從2019年開始推行資源回收項目,實行至今5年,獲得家長和學生積極配合,規模越來越大。
ADVERTISEMENT
寬二永續環境負責老師陳淑馨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上述活動一個月僅辦一次,若是一般時候,可收集到逾2000公斤各類回收品,但遇到“競賽期”,回收品的量甚至可高達6000至7000公斤。
“這些回收品,大部份是由家長按指定日期和時間親自送來學校,若家長收集的量超過30公斤,校方也可安排上門收取。”
陳淑馨說,所有回收品都會集中在空間比較大的室內籃球場囤放,並由指導老師帶領綠化校園學長團的學生協助處理,而回收商會在2天內清空籃球場。
這項常年活動如今已成為了寬二綠色環保品牌活動之一,頗獲家長的支持和讚賞。
除此,近幾年改以自動化方式處理的“堆肥計劃”,也逐漸彰顯其成果,使寬二的綠化工作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甚至讓它躍升為“柔佛州十大傑出模範學校”之一,受到柔州教育局的肯定。
陳淑馨提及,該校是在2019年參與“依斯干達公主城低碳生活挑戰賽”的時候,接觸了有關堆肥的相關資訊,當時,校方就決定在校園內落實,使所參與的環保活動進階到另一階段。
她透露,為了在校園內全面及系統化實行綠化環保工作,校方在同年也成立了一支“綠化小組”,由不同老師帶領各別的執行小組,即除了資源回收部,還有草藥園、菜園、果樹、水耕蔬菜部和堆肥計劃,其中,堆肥計劃正是寬二近年主打的另一品牌活動。
談到這個項目,她不忘感謝食堂業者和學生們的配合,將環保落實在生活當中,即協助留下菜頭菜尾,以及將用餐後的食物殘渣倒入回收桶。
“一開始,我們是以傳統方式製做堆肥,包括學生還得利用下課時間協助跺碎菜頭菜尾,因此,推行一段時間後我們覺得不太行得通,因為速度太慢,且直到食物渣滓腐爛,起碼還要等3到6個月。”
該校當時以這種傳統方式收集的廚餘,一週只有30公斤左右,而且,廚餘裝滿5個回收桶後就無法再增加,不僅數量有限,漫長的成熟期更阻礙了進度。
考慮了這點,校方隨後向家協提出購買機器自動化生產堆肥的建議,獲一致認同,並在商家、家長等支持下,加上學校透過環保競賽贏取的獎金,最終購置了一臺價值6萬令吉的機器,使堆肥計劃邁向科技化方向發展。
“這臺機器總容量達150公斤,每天可處理學校約25公斤的廚餘,一週就有100公斤左右,而且,它也可自動烘乾廚餘,使其變成堆肥。”
陳淑馨續指,該校製做的堆肥成份其實是屬於“葉面肥”,並非“花果肥”,儘管如此,由於生產過程有加入益菌,也能起到修復泥土及吸引蚯蚓之類之益蟲的作用,有助花果樹木長得更好。
“我們的‘成品’都用在為校內的花果蔬菜和草藥施肥,經過觀察,確實有成效。”
她說,負責草藥的老師曾向她反映,一些草藥原本種不活或長得不好,但下了堆肥後,猶如起死回生,此外,果樹也變得很茂盛,例如現在結果累累的紅毛丹樹,就是最好的例證。
“不久前,校長張君夏也親自收割了黃梨。”
另外受益的,還有學生們花心思栽種的蔬菜。
事實上,已“收成”的堆肥,也會包裝成700克和350克的兩種包裝,並於一些展覽活動現場以及一年舉辦2次的家長日售賣,這些收入和環保競賽獲得的獎金一樣,之後都會用在與環保相關的活動上,十分有意義。
陳淑馨強調,學校推動的一系列環保活動,都是以學生的益處為出發點,讓孩子們從小親近大自然、認識環保的重要性以及開拓視野,同時藉著親身參與學習課堂以外的知識,併發揮各自所長。
譬如,她說,蔬菜豐收時,學生會採摘後在校園內出售,學習如何經營一門生意,此外,由於該校也被教育局指定為接待參訪團的其中一所學校,當有外賓或其他學校等團體參觀學校落實環保活動的成果,也會由學生親自上陣擔任一日導遊,介紹所有項目,可謂是一舉多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