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6日訊)在芸芸眾生中,他不是站在最前線的人,但卻在這份沒有薪水的中醫崗位上默默奉獻了35年,不僅為人把脈診病,也身體力行弘揚德教文化!
現年68歲的林惠明來自新山實達熱帶花園,退休前是柔佛再也花園一家中藥店駐診醫師,但他其實早自1989年,就義務在新山德教會紫書閣駐診,35年來共經歷紫書閣7屆領導班子,絕對算得上是閣中元老級人物。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善心美事》的主角,就是這位與紫書閣風雨同路數十載的老中醫。
林惠明受訪時指出,他出生於峇株巴轄,早年畢業自新加坡同濟醫藥研究院,後經柔佛州中醫公會轉介,前來新山德教會駐診,從此與鸞音紫門結下不解之緣。
“我早年在新加坡工作,經由柔州中醫公會會長介紹,得知新山德教會紫書閣需要一名義診的中醫師,那時我還是單身,因此也沒有多想,就接下了任務。”
“當時這裡由我和另一名醫師,流輪提供每週6天的中醫服務,我負責星期二、四、六,下午2時至3時的義診,當然,紫書閣有象徵式給予車馬費補貼。”
據他指出,最初他純粹是來做義診,與閣中其他人士沒有太多接觸。身為駐診醫師,他接待的病人大部分是來自周邊組屋區的居民,最高峰時期一天得應付30多名病患。
近年新山急速發展,柔新捷運工程開跑,改變了整個市區的面貌,以致上門求診的人數日益減少。
“以往我們的病人主要來自15樓和17樓組屋區,後來這兩個組屋被拆遷、老街坊都搬走了,求診人數從早年高峰期每天30多人,下降到七八人,甚至有時一整天都沒有人。”
此外,閣所四周也被捷運工程重重包圍,交通不便,澆熄了公眾上門求診的意願。
“而且,現今人們的經濟能力普遍上已提高,對義診的需求也不如以往殷切了。”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他表示,紫書閣董事會日前議決,從今年8月份開始,縮短義診時間,僅在週末開放。
儘管如此,老醫師也並沒有因此閒下來,除了星期一、三、五得在家照顧孫子,其餘的日子他還是習慣在閣內打轉。
尤其是在2015年加入董事會之後,紫書閣已儼然成了他第二個家。性格耿直忠厚的他,在閣內沒有特定的職位,但各種事務他都一一幫著做,比如扶鸞、法會、祭祀、慶典,甚至是一些瑣碎的活兒。
問起他身居何職時,他自我調侃地說:“弼馬溫!哈哈!”
那到底是怎樣的一股驅動力,令他義無反顧地付出?他說:“一份工作做久了自然就有感情。”
林惠明表示,他雖是英校生,但自小熱愛華文,醉心於學習中華文化,加上常年沉浸在這個民間宗教組織,親身見證紫書閣領導在推廣慈善和道德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無形中也喚起了他的使命感。
近年來,他也積極從事德教會史料的蒐集工作,翔實記錄德教會,尤其是紫書閣過去歲月的點點滴滴,用文字還原歷史場景,讓閣所的事蹟不致淹沒在發展洪流中。
對於自己所做的一切,他說:“與其說我為紫書閣付出,我倒覺得自己在這裡學習了很多,包括上網的知識、道教的歷史、祭祖的過程,很多都是外面學不到的。”
紫書閣閣長拿督黃政棕說,紫書閣成立67年,而林醫師則服務了35年,他不僅是見證了紫書閣的成長,也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都奉獻給了紫書閣。
為此,他深感敬佩與感激,他說:“多數人願意捐錢行善,但未必肯花時間和勞力去為他人服務,像林醫師這樣,數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默默付出的人,現在已不多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