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鑾20日訊)以“低成本,低價格”為營運模式,一個小小的園地,在默默地推動社區農業發展,從最初的牛刀小試到如今的規模,間接促進了本地蔬果種植業的成長。
長隆城(Taman Kiaramas)睦鄰計劃透過魚菜共生計劃(Projek Akuagro)協助當地婦女及即將退役的軍人掌握技能,推動種植蔬菜及養殖魚,並在物價飛漲的時代創出一片天。
ADVERTISEMENT

該計劃得到了居鑾市議會基金、農業局、睦鄰計劃和團結局的支持,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在有限地段以低成本種植各種瓜果蔬菜的機會,並以低價格售賣給當地居民,成為一項惠民計劃。

售農產品收入助社區發展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今日到訪長隆城,並在該計劃主席再納阿比丁的帶領下,深入瞭解各類蔬菜的種植,以及鰂魚(Ikan Tilapia Merah,又稱非洲魚)的養殖情況。

園地內共種植了10種不同的瓜果蔬菜,包括哈密瓜、辣椒、MD2黃梨、茄子、空心菜、鮑魚菇等。
待農作物收成後,他們將農作物加工,製成自制辣椒醬或其他產品,並放到市場上售賣,所得收入用於協助社區發展。
退役軍人種植當興趣
再納阿比丁是園內的頂樑柱,每天在園地裡從早忙到晚,有時甚至工作至凌晨1時才回家。

他早年是在馬哥打軍營(Kem Mahkota)服役的軍人,於2000年退役,後來從事化妝品生意,不時在國內四處遊玩,直到2020年行動管制令期間,他因為不能出遠門,開始拿起鋤頭,研究種植。
他說,土地是他向市議會申請的,面積為四分之一英畝,最初只有他和妻子種植包菜和茄子。
“種植是興趣,目的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主要以便宜的價格將農產品賣給本地居民。”
聘居民工作補貼家用
隨後他們夫妻二人的耕地被市議會基金會發現,該會提供給他們400棵辣椒樹,以及一筆款項作為週轉資金。

他繼續努力經營,於6個月後收穫700公斤的辣椒,送到附近市場上去售賣,隨後園地逐步拓展,越種越多蔬菜種類,吸引該區附近的居民前來幫忙照顧園地,其中包括社區婦女組(Komuniti Wanita )的3名成員。

她們1天工作3個小時,賺取薪水來補貼家用,而剩餘時間則可回家做家務。
他說,園地的每月開銷約為6000令吉,若盈利不足以補貼園地開銷,他便自己出錢補貼。
暫有14魚池共7千條魚
再納阿比丁透露,園內從2023年開始養魚,他喜歡養魚,但從不吃魚。

據瞭解,目前園內共有14個魚池,每池約500條魚,總數達7000條魚,魚池的水每4天換一次,養殖魚死亡率為10%。
另外,他也提到,曾與團結局官員一起贈送免費植物及肥料給有需要的居民,協助他們渡過經濟難關。
職業延續計劃保障退役生涯
另一方面,上述計劃也響應“退役大馬英雄”職業延續計劃(VETERAN MyWIRA),為退役軍人提供技能培訓及就業配對,提升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之餘,確保他們保有尊嚴的退役生涯。

在大馬人才機構(Talentcorp)及前軍人事務機構(PERHEBAT)的推動下,軍人在退役前能透過上述計劃,免費參與三個月的農業課程,從中掌握園藝,協助他們進一步規劃未來的退役生活。

目前在園地裡學習園藝的軍人包括瑪列、惹茲萬、史蒂芬,他們皆來自皇冠軍營,他們將於今年退役,分別來自登嘉樓、麻坡及砂拉越。
提供技能培訓就業配對
瑪列(40歲)受訪時表示,透過前軍人事務機構(PERHEBAT)獲悉上述課程,退役軍人在正式退役前的六個月,該機構會提供名單,讓軍人去規劃退役後的生活,從中選擇所想要掌握的技能。

“因為住在附近,同時也因為喜歡農業,所以選擇來園內學習,目前已有計劃回到家鄉後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
他說,他從早上8時起在園地裡工作至中午12時45分,目前僅剩下前軍人事務機構的事物需要處理,已不再到軍營報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