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新山7日訊)柔佛宮廷理事會顧問拿督卡欣博士指出,柔佛長堤(Tambak Johor)從古至今都是促使柔佛州發展進步的建築,並且與其他州屬不相上下。
“柔佛長堤不僅是一條長堤,而是現代柔佛王朝的現代化發展體系的延伸。”
卡欣也是國家檔案局顧問團成員,他於今日出席由國家檔案局舉辦的“暢談柔佛長堤百年曆史”活動,並在會上致詞時如此指出。
他說,談到柔佛長堤,就不得不說到火車軌道,當年英殖民政府建設的火車軌道,僅從檳城威省延伸至金馬士,而從金馬士銜接至公主灣的火車軌道,則是由柔佛州政府承建,全長121英里(約194.7公里)。
他表示,當時柔佛州政府在火車軌道建竣後,甚至提早還清欠款,而有了火車軌道,昔加末、居鑾和火車軌道周邊的小城鎮也隨之發展起來。
“建設柔佛長堤的契機,也是因為已故蘇丹依布拉欣對於當時柔佛海峽(現名地不佬海峽)擁堵感到擔憂,有許多渡輪往來準備出口貨物。”
他說,已故蘇丹依布拉欣當時也御準,從埔來山經過柔佛長堤的水管,向新加坡輸送水源,而且是在沒有協議的情況下進行。
“可見當時柔佛州政府與新加坡(的關係)是如此的好,但到了1962年就有水供協議,當我們向新加坡購買回處理過的淨水時,必須支付昂貴(的價格)。”
卡欣指出,柔佛長堤於1924年6月28日啟用後,即來到兩地關係的高潮,柔佛與新加坡於1927年簽署柔佛領海協議。
“這些就是與柔佛長堤有關的重要歷史事蹟,反映了現代柔佛王朝與新加坡的關係,時至今日則是反映馬新之間的關係。”
他希望這類活動能鞏固人民的愛國精神,共同努力開發基礎設施造福人民。
國家檔案局副總監(研究與開發部)莫達魯丁在會上致歡迎詞時說,柔佛長堤不僅是有形的基礎設施,也象徵友誼、團結及合作,協助塑造馬新兩國的社會經濟藍圖及雙邊關係。
他指出,柔佛長堤歷經各階段的變化,包括根據時代需求改進和調整。
“它(柔佛長堤)見證了貿易流量的增加、文化交流及工業發展,對柔佛州乃至整個馬來西亞的經濟帶來重大影響。”
他表示,柔佛長堤的研究不僅是認可過去的成就,也是為了規劃更穩固的策略和政策,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他希望,“暢談柔佛長堤歷史”活動未來能成為持續進行的項目,並希望能鼓勵更多學者研究及找到新發現,以向民眾分享,確保國家歷史遺產能傳承至下一代。
與此同時,敦胡先翁大學土木工程及建築系講師阿茲裡在分享“從建築學角度看柔佛長堤的建築概念與結構”時,解釋了為何柔佛長堤是石堤,而不是一座橋。
他說,儘管當時有人建議建設一座橋連接柔佛和新加坡,但這個提議遭到了專家的反對。
他表示,從技術上來說,建橋的費用會比較昂貴,而且當時的工程技術還不足以應付。
阿茲裡指出,柔佛長堤是採用花崗岩築成,花崗岩是從烏敏島及武吉知馬開採。
他說,柔佛長堤的建造動用逾2000名工人,分別來自本地及歐洲,耗時近5年完成。
“以當時的建築標準,柔佛長堤堪稱是遠東最偉大的工程項目之一。”
出席者尚包括國家檔案局柔州分局局長祖法迪裡、展覽及檔案教育主任阿都嘉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