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7日訊)昆蟲是新型食品,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業者除了標示出食品含有昆蟲成分,也應考慮註明昆蟲種類和使用佔比等,幫消費者做出知情選擇,相關標籤指導原則預計明年出爐。
《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食品局7月8日起允許新加坡業者進口、生產和出售蟋蟀、蠶蛹和蚱蜢等16種昆蟲食品。
ADVERTISEMENT
為幫助公眾在食用昆蟲前做出知情選擇,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去年9月針對昆蟲等新型食品標籤展開工作小組討論,淡馬錫理工學院應用科學院行業合作處副院長巴斯卡蘭(Kalpana Bhaskaran)博士是小組成員之一。
巴斯卡蘭星期二昨日在淡馬錫理工應用科學展上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除了列出食品含有昆蟲和相關營養成分,業者也應考慮包括標示具體的昆蟲種類,以及昆蟲在食品中的佔比。
她說:“指導原則的細節還在敲定中,但目的是規範新型食品的標籤方式,並且幫消費者瞭解自己在吃什麼,避免不慎引發過敏反應等問題。”
蟋蟀磨成粉 製成麵包
淡馬錫理工應用科學院烹飪導師林福成介紹一款用蟋蟀粉製成的麵包,若不把蟋蟀放在麵包上點綴,單憑麵包的賣相和味道,跟全面粉做的麵包相似。
這款麵包由林福成和學生共同研發,經過10多次嘗試才找到麵粉和蟋蟀粉的恰當比例,蟋蟀粉不會下得太多使腥味過重,或麵粉太少使麵包發酵脹起的效果不理想。
蔡瑞隆:蟋蟀吃起來有點像江魚仔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蔡瑞隆也在科學展現場試吃用蟋蟀粉製成的麵包。
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吃昆蟲,蟋蟀吃起來有點像江魚仔。蟋蟀等替代食品是可持續且健康的,人們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和勇氣去習慣食用這些昆蟲,但我認為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