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稿

|
发布: 5:13pm 16/06/2024

家乡

共享空间舞团

行绿

家乡

共享空间舞团

行绿

【特稿】共享空間舞團 8月3日《行綠》邀你思故鄉

报道、摄影:李玉萍(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曲終人散之際,全體舞蹈員一襲白衣,惟頭上頂著的卻是不同圖騰的裝飾,象徵同在一個屋簷下的馬來西亞族群,仍然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身份認同感。

(新山16日訊)“行”於“綠”意盎然的步徑中,用我對家鄉美好的遙想,為這片土壤舞出繁花似錦的希望!

由我國知名舞蹈家馬金泉和葉忠文成立的共享空間舞團(Dua Space Dance Theatre),將於8月3日在新山蘇丹後查麗蘇菲雅歌劇院呈獻現代舞創作《行綠》。

ADVERTISEMENT

這是該舞團自去年9月,以中國深圳為巡演起點以來的第五個驛站,同時也是舞團成軍26年來首次在新山公演;演出時間為當天晚上8時,購票熱線018-207 1005。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馬金泉(右三)與葉忠文(右二)率領共享空間舞團到新山呈獻現代舞創作《行綠》;後排左起為該舞團行政與製作經理許允雯、林弘捷、舞團新山合作單位Asia City舞蹈學院院長劉博藝及廖添益(右一)。(李玉萍攝)

舞團總監馬金泉(54歲)也是畢業自寬柔中學的新山人,他日前接受大柔佛《社區報》訪問時指出,《行綠》繼參加深圳國際藝術節後,去年10月也在吉隆坡和西安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表演,所到之處皆引起很大回響。

“實際上,也因為我們在吉隆坡的那場表演,引起新山富力集團副總經理謝澤浩的關注,因此才促成了這個機緣。”

他說:“新山雖是我的出生地,但基於我們過去20多年都是在吉隆坡活動,因此對新山的藝術環境還是非常陌生,也缺乏人脈和資源。”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舞者們積極排練,以便在蘇丹後查麗蘇菲雅歌劇院留下最美的舞姿。(李玉萍攝)

為此,他非常感謝對方的盛情邀請,讓舞團有機會登上這座富麗堂皇的藝術舞臺,他也希望共享空間由此出發,能逐漸建立起南馬區的聯絡驛站。

另一方面,馬金泉感性指出,《行綠》也是繼2015年《大樹成林》後,他寫給馬來西亞的第二封情書。

相對於第一封情書藉由百年老樹講述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關係,《行綠》則是以詩意的劇情演繹對土壤與家鄉的深層情懷,展現大馬多元文化之美。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行綠”寓意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馬金泉寫給祖國的第二封情書。

在編舞手法上,馬金泉也絕不是一板一眼把你我熟知的馬來舞、印度舞或原住民舞蹈搬到臺上,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會把這些舞蹈拆散,加入他自己的當代元素。”

例如,舞者的造型服裝民族色彩分明,場上跳的也是民族舞,但卻會在某個瞬間,被轉化成具有現代節奏感的狂歡式舞步,這種大膽的創新,正是體現他不願墨守成規的勇氣。

據他介紹,《行綠》的演出分為兩段,先是以馬來半島的原住民舞蹈掀開序幕,營造原始森林中古樸天然的氛圍,再以沙巴與砂拉越獨特的民族舞匯,交織出東馬原始森林的靜謐與優雅;當然也少不了馬來族、印度族與華族多元交匯其中。

“馬來西亞是多元文化匯聚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其非常鮮明及獨特的文化屬性,這也造就了每個民族有各自的身份認同感。”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舞者們以獨特的民族舞匯營造原始森林中古樸天然的氛圍。

為了引領觀眾思考並探索身份認同這一命題,《行綠》散場前將有巧妙的神來一筆,他說:“我希望通過這場景,表達同在一個屋簷下的馬來西亞族群,仍然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身份認同感,而且每一種民族文化屬性都應該獲得尊重。”

與此同時,他透露,待《行綠》落幕後,他緊接著會在9月份發表他第三封情書《滿月》(Purnama);故事是描繪同一個月光下,發生在馬來西亞人民的各種故事,呈現手法與之間兩封情書迥然不同,走的是科技與未來元素。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馬金泉(右)和葉忠文致力於發掘和栽培有舞蹈潛力的年輕人,他倆創辦的共享空間,使跳舞成為一項能夠謀生的職業。(李玉萍攝)

馬金泉的最佳拍檔、共享空間藝術總監葉忠文(56歲),也對即將來臨的新山巡演非常期待。

據他指出,《行綠》在之前的三場演出都掀起了轟動,可說是流量爆棚,因此他對7月份的古晉及8月的新山巡演都很有信心。

馳騁舞林36載的葉忠文甫於今年4月初進行了肝癌腫瘤清除手術,目前處於康復期。然而,身體的病痛並沒能讓他退卻半分,反而加速了他追求藝術的腳步,因為說:“我的生命因跳舞而存在。”

他今年3月份完成其個人的首部獨舞《黃昏之戀》,緊接著《行綠》之後的10月,他將在新山新馬寺舉辦第二場獨舞。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東馬原住民舞出對家鄉美好的遙想,為這片土壤種下繁花似錦的希望!

舞團助理藝術總監林弘捷(38歲)和廖添益(35歲)皆為團中資深成員,在《行綠》的演出中扮演領舞人的角色。

林弘捷說,由於老師已經把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與現代舞揉合,因此,舞者們在不同的舞蹈風格中切換,並不會有違和感。

他說:“我自己則比較著重於舞段想要呈現出來的質感。比如說第一段西馬原住民的舞段,會以一種比較鈍拙的質感,呈現一種原始的狀態。”

他表示,每一場演出都有難忘的片段,而大多數的回憶都是很艱辛的,例如戶外演出遇上大雨、半夜在舞臺排練,天一亮就化妝準備演出等,但他也堅信,一個好的舞臺作品,能對社會發揮好的影響力。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行綠》在民族舞蹈中,大量融入現代化的元素,引領觀眾進入民族風的現代舞大觀園。

至今累計演出逾千場次的廖添益指出,之前有多次與政府表演單位合作的經驗,從而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民族舞蹈,這些經驗也豐富了他在《行綠》中的演譯方式。

他說:“我在不同章節,呈現不同民族色彩的切換中,都能得心應手。”

儘管如此,他表示,《行綠》的演出讓他從傳統舞蹈中發現新元素和新演繹方式,是他舞蹈生涯中一項重要的突破。

另一方面,他也披露,他在最近參與新加坡華族舞蹈劇場的表演中跌傷,但憑著個人強大的意志力,他還是堅持把整支舞跳完。

“這可以說是我最嚴重的一次意外,但事後我詢問來看演出的朋友,才發現大家並沒察覺我的舞姿有異樣,讓我感到很安慰。”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行綠》生動描繪了熱帶雨林深處的潺潺流水和犀鳥展翅的場景。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在大自然間,舞者們會幻化成動物,河流與微風,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想象與感想。
柔:【特稿】共享空間舞團首次新山演出《行綠》
大家熟悉的印度孔雀舞加入了現代元素,呈現另一番風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