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華人宗教場所,除了常見的佛堂、神廟和教堂,還有常被誤認為寺廟的“善堂”。善堂源自中國潮汕地區,雖然也供奉民間信仰的祖師和神靈,舉辦祭祀、普渡和扶乩,但其主要宗旨是進行救濟工作,是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慈善組織。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的〈這些人,那些事〉,訪問了麻坡修德善堂發起人的後代溫昭隆(80歲),聽他娓娓道來這一潮人善堂如何在麻坡落地紮根。
麻坡修德善堂全稱為“修德善堂麻坡分堂”,其總堂為新加坡修德善堂養心社,創立於1916年,是新加坡第一所潮人善堂。總堂的香火源自中國潮安大吳修德善堂養心社,以弘揚宋朝高僧大峰祖師的濟世精神為宗旨。
在日據時期,新加坡潮人善堂是少數被允許繼續活動的民間機構。當時,修德善堂總堂與其他善堂聯合成立了“藍十字中華善堂救濟總會”,集合潮籍精英群起救災,幫助黎民百姓及收屍安葬。
這段歷史使得修德善堂總堂在戰後社員倍增,在新加坡增設了兩個分堂,也在馬六甲、麻坡、笨珍和檳城增設了4個分堂,形成了馬新兩地一總六分堂的龐大規模。
溫昭隆:難忘施水濟民經歷
談及為何在麻坡設立分堂,溫昭隆透露,其父親溫和平在南來前,就經常在潮汕澄海的善堂活動,因此對善堂的運作頗為熟悉。當時,馬六甲修德善堂主席溫虎幹向其父親提出在麻坡設立分堂的提議,其父親欣然答應,並與其他14名麻坡善長共同籌備,於1961年成立了修德善堂麻坡分堂。
麻坡修德善堂創立之初僅是一個簡陋的浮腳屋,但並不阻礙其發揮行善功能。溫昭隆印象最深刻的是善堂施水濟民的經歷。
1963年3月,馬來半島遭逢乾旱天氣,各地區水荒嚴重。修德善堂從5月開始施水救援,通過拖船從麻河上游取水,然後以羅裡分派給麻坡市區居民、中化中學師生和各地安老院。
當時,溫和平擔任施水委員會總務和義工主任,每天4趟將水運往市區,救援活動持續了22天。據溫昭隆回憶,類似的施水救援活動曾進行過兩次。
正式註冊使行政財政更透明
修德善堂在1960年代是少數向政府註冊的麻坡社團,正式註冊使得其內部行政結構及財政更為透明,也更取得民眾信任。
早期善堂以施棺贈葬、施粥和賑災為主,1966年設立中醫施藥部,免費提供中醫看診及取藥。2009年,再成立“修德善堂慈善機構”,將慈善業務和堂務劃分開來,讓涵蓋醫療、教育、賑災和救濟貧苦的慈善工作進展得更具規模。
也是在這一個時期,修德善堂的慈善工作更為麻坡人所知,也吸引更多新血加入。
林威源:疫期突破障礙送物資
林威源(38歲)是在2012年獲得祖師點名成為善堂委員。起初,他想找一個踏實的信仰和組織來做善事,後來發現善堂無論貧富、年齡都可以共同行善。
他最難以忘懷冠病疫情期間,善堂突破各種障礙,將物資送給有需要的群體和政府機構的經歷。
去年麻坡嶺嘉新村發生大水災,善堂也接獲許多商家和善心人士捐贈物資,林威源與其他委員連續幾天將物資送往臨時疏散中心,過程不僅需要與時間賽跑,還要經過淹水的危險區域,讓他一度擔心自己是否能安全返回家中。
雖然救災過程驚險,他仍效仿祖師助人為善的精神,繼續在善堂服務。
許佑強:真真實實幫到人最開心
麻坡修德善堂保留了潮人善堂的特色,設有經樂股,即在法會、喪禮或功德會上誦經,主持禮佛供奉的儀式。這一部門師承相沿,從小栽培一批年輕人接棒。
善堂的行政主管許佑強(52歲)自7歲起,就跟著舅舅到善堂學唸經。他透露,由於善堂的信仰融合了儒釋道,因此他們既讀儒家《勸世文》,也讀《藥師經》和《心經》。
他笑著說:“當時我們一個星期兩次坐巴士來善堂,唸完經還能吃一碗粥,得到20仙。”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樂股的少年逐漸意識到善堂經費應該用於慈善用途,因此他們自願騎自行車前來上課,不再接受粥和錢。這些少年後來也參與了善堂的救災活動,協助搬運米糧和物資。
許佑強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為善堂的一員。他坦言,成長於善堂的孩子對這個地方有著深厚的感情,成年後自然會回到善堂,繼承前人的慈善事業。
“善堂真真實實幫助到人,這是善堂子弟最開心的事。我們的宗旨是,別人捐出1令吉,我們至少要捐出去90仙來幫助他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