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銮23日讯)新村基础建设从无到有,从修建沟渠到开辟新道路,每个工程背后都包含着无数人的努力,其中不乏村长及村民们的默默付出。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今日面谱》,要介绍叶陶沙村前村长刘桄僖,听他阐述过去当村长时的点点滴滴,也听他诉说如何与村委会成员合作,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ADVERTISEMENT
叶陶沙村在福建话里称作“豆沙村”,早年村里的路都是红泥路,每逢下雨天,村内的大部分路段都被红泥浆占据,令出行的村民带来困扰。
“中学时期的某个雨天,村内道路都铺满红泥浆,我从学校回家,在靠近如今的民众会堂路段被红泥浆绊倒,爬起来后,全身都是红泥浆,于是当时便下定决心,有一天要改变整个新村。”
刘桄僖自小在该村长大,因一次跌倒,他立下心愿,希望长大后能改善新村基础建设,让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这个心愿成了他日后源源不绝的动力来源。
他于2004年受委为叶陶沙新村首任村长后,便与村委会商讨及策划,向有关当局申请开辟新路段、接通及加宽道路、修建沟渠、兴建民众会堂及提升排水系统等工程。
刘桄僖指出,上任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设立民众会堂,方便村内各个组织举办活动,让村民有个聚集地。
“但首先要搬迁原址上的儿童游乐场,才能兴建民众会堂。经历几番曲折,最终获得市议会及相关单位的批准。”
此外,村内7个地区逢雨必灾,令刘桄僖印象较为深刻的是2006年的大水灾,村内低洼地区几乎都被水淹没,水位高至腰间,其中一对夫妇把孩子放到橱上,但却迟迟不肯离开屋子。
“雨下了36个小时,我联同军方代表乘坐快艇到村里劝说村民,并载送他们到附近的平民华小。当时数日不寐,在校园内照顾受水灾影响的村民。”
经过此次水灾后,他与村委会商议,致函相关部门,希望他们每年清理河床,加快排水速度,减少水灾发生的机率。
他补充,当时村委会也发现,自从平民华小草场及停车场建成后,山上的树木减少,下雨时山水会流到村民的屋子里,造成严重积水。
“因此我们也向政府申请拨款,希望提升村内排水系统,减少积水问题。”
他指出,提升排水系统的14条路段包括加尖路(Jalan Kacang)、萝卜路(Jalan Lobak)、巴央路(Jalan Bayam)等。
刘桄僖也提到,困扰村民多年的另一个问题是,村内的自来水管常年漏水,他与村委会成员们为此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当时我们四处奔走,始终无法彻底解决水管漏水的问题。因此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终于获得SAJ的首肯,花了5年才把村内大部分水管更换完毕。”
在刘桄僖印象中,早年村内部分道路非常窄小,仅够一辆摩托车行走,导致该道路附近的村民无法把汽车开到家门口,于是只好跟村委会反映,希望开辟新道路。
他说,经过村民们商量后,决定开辟的6条新道路包括杜丽路(Jalan Turi)、胡椒路(Jalan Lada)、沙威小路(Lorong Sawi)等。
“每当需要申请新工程,我们需向相关单位解释申请提升工程背后的原因,同时测量出该工程所涉及的工程面积及数据。”
“申请过程中,我们经历过被拒绝、再申请、再拒绝、再申请的过程。最终工程能获得批准,于我们的团队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无论如何,他始终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是为了村民利益而努力,况且有一群默默跟他一起奋斗的人们,所以他始终认为自己并不孤单。
“村长的工作时间是24个小时,有时会觉得疲惫,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很难熬下去,但我依旧以包容和体谅的心态去面对。”
刘桄僖说,虽然已是卸任村长,但依旧是柔佛州嘉应会馆名誉会长、居銮客家公会永久名誉会长及平民华小副董事长,继续为社会服务。
“目前最大使命是提拔年轻人,现在年轻人多不热衷于社会服务工作,年长者有责任去带动他们,慢慢引导他们参与。”
他感慨地说,从事社会工作肯定吃力不讨好,哪怕付出努力后,也可能遭人批评与埋怨。
刘桄僖最后与读者分享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在造福社区方面,他认为自己依旧是任重道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