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一世紀,聖模那培群學校自1924年創校以來經歷百年的時代環境變遷,仍堅守樹人育人的使命,以知識孕育聖模那幾代人。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這些人,那些事>,來到位於峇株巴轄與麻坡之間的聖模那,一窺這座小鎮唯一一所華小的百年曆史故事。
ADVERTISEMENT
村民籌錢買地建木板校舍
根據校史記載,聖模那培群學校創立於1924年,當時由先輩吳季軒、黃怡面、巫亞早、許娘尊、林大黎、周宗夥聯合當地熱心村民籌得建校基金,買下現在觀音廟地的一段地皮,建築一座浮腳矮樓亞答屋木板校舍,定名公立培群學校。
最初的亞答屋木板校舍,內有課室兩間、小禮堂及教員宿舍,學生有50多人,先後由林啟文校長及曾紀禮校長掌校。
創立於1924年 經歷二戰
培群學校創辦十多年後,即經歷二戰時期。1942年至1944年,日軍侵佔馬來亞期間,該校被迫停校4年,亞答木板校舍也被風雨摧毀。
1945年馬來亞光復,該村先賢領袖黃怡限、黃和沙、陳昆蘭等發起推動學校復辦工作,獲得聖模那村熱心教育者熱烈響應,組織董事部,並推選黃怡限為首任董事長。
先輩們也聯合各階層人士籌募學校復辦基金,購置學生桌椅和學校軟體設備,並承租一座有樓式的舊戲院臨時校舍,後來一行人再發起籌款,買下戲院和1英畝校地為校產。
培群學校創校後近30年,一切行政及發展開銷都是由董事會、家長及社會人士捐助,直到1953年才開始獲得政府津貼,1958年該校改製為培群國民型華小,獲取全面津貼。
校園建設經歷數重大變革
國家獨立後至今,培群學校的校園建設經歷過數次的重大變革,包括1960年該校學生人數激增,課室不敷應用,加上舊校舍已破舊不堪,因此展開建校計劃。
當時的建委會籌款增購了1英畝校地,建造12所標準型教室、辦公室一間、廁所一座、食堂及宿舍(後來改建為小禮堂)。
到了2000年,培群學校在各界熱烈響應下,籌得建築基金建設一座可容納千人的綜合禮堂,這座多用途的禮堂也被村民用作打太極及練氣功的場地,顯示社區與學校之間的緊密聯繫。
該校1960年建設的舊校舍,在啟用40餘年後遭風雨侵蝕,蟻蛀板梁牆裂地陷,2004年被市議會鑑定為危樓。
該校董事會、家協及校友會為了師生的安全,在會議上通過併成立了重建新校舍委員會,負責建校工作及發動籌募基金。
這座新建校樓在2005年動工,隔年的10月30日建竣,學校師生在2007年1月3日遷入新校樓辦公上課。
校友口述拼湊記憶中的培群
培群學校董事長黃添財及受訪的董家協理事都是培群學校的校友,他們以口述的方式,拼湊出記憶中的培群學校。
受訪人士還包括該校副董事長顏清國、總務賴森章、財政兼百年校慶籌委會主席鍾明石、家協主席兼副籌委會主席賴煒璋、校長林新正及老師劉瑞輝。
黃添財:見證培群歷程
黃添財擔任該校董事長至今已逾30年,一路從家協理事、財政到董事長,他也是該校校友,見證了培群學校一路走來的歷程。
他提起,該校五六十年前曾辦過夜學,當時他與顏清國現在已年過八旬的姐姐都曾讀過這所夜學。兩人依稀記得,姐姐都是在20多歲上夜學,當時唸的科目包括馬來文和華文。
“另外,也曾有私立幼兒園從80年代起向本校租借場地作為幼兒園,直到約2008年才搬走。”
顏清國:逢兒童節到隔壁戲院看戲
顏清國則提到,他就讀該小學時校舍隔壁是戲院,每逢兒童節就會到隔壁的戲院看戲,成為童年的回憶。
至於曾與董家協攜手合作的校友會,顏清國說,該校是在1972年成立校友會,早期董家協與校友會合作無間,曾舉辦各種活動,惟後來因為後繼無人,校友會在十多年前解散。
鍾明石:10月5辦百年校慶宴籌基金
走過漫漫歲月喜迎百年,聖模那培群學校將於今年10月5日舉辦百年校慶晚宴,廣邀各地校友回校共襄盛舉,見證該校邁向百年的歷史時刻。
鍾明石透露,該校百年校慶工委會自去年成立後就如火如荼展開籌備工作,呼籲校友、村民及熱心教育的人士踴躍參與。
“我們希望能在100週年校慶筵開100席,舉辦一場熱鬧的千人世紀宴,以籌募學校發展基金,包括籌募禮堂LED大熒幕。
他表示,上述晚宴將邀請該校董事會顧問拿督胡亞橋開幕,他也是籌委會會務顧問兼該校校友。
林新正:人口外流 一年級僅一班
該校校長林新正透露,目前全校共有53名學生,其中友族同胞有11人,佔了全校學生人數的20%。
他說,該校多年前高峰期時全校人數多達300人,但隨著聖模那人口外流,年輕人都到外地生活,目前學生人數不多,一年級僅有一班。
“教職員方面,包括校長在內,目前共有11人。”
對此,黃添財透露,董家協為了增加學生人數曾付出許多努力,包括曾給出報名獎勵,為學生們提供免費餐點,惟因鎮內人口問題,效果不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