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7:24pm 21/01/2024

榴梿

家具

甘拔士新村

坚柏华小

榴梿

家具

甘拔士新村

坚柏华小

【這些人那些事】擁逾百傢俱廠曾是榴槤天堂 甘拔士村依舊原始古樸

报道:李玉萍
摄影:陆家明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ADVERTISEMENT

(新山21日訊)把橡膠芭開闢成傢俱村,也經歷過榴槤天堂的光輝歲月,活出最好的樣子!

坐落在新山縣郊區的甘拔士峇魯(KEMPAS BARU)屬於非傳統新村,其成立與英殖民期戒嚴或馬共沒有直接關係,純粹是基於“讓路給發展”而重新安置計劃下的產物,也就是所謂的“重組新村”。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蘇文吉:A、B村僅相隔一條馬路,手指之處就是B村。

村子特別之處,除了大家津津樂道的“一村分成AB兩村”之外,她也曾經因盛產榴槤及四處林立的傢俱廠而享有“榴槤村”和“傢俱村”的美譽;本期星洲日報 ⟪大柔佛⟫ 社區報就為讀者搜尋新村裡眾多特別的 ⟪這些人那些事⟫ 。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朱金生(左二起)、方俊卿、蘇文吉(鄭白雲的丈夫)、鄭白雲和陳玉坤,皆對新村懷有化不開的情感。左為剛掌校1年餘的堅柏華小校長盧潔嫻,她被村民們濃厚的人情味深深打動;蘇文吉夫婦雖已不住在新村,但仍然關心當地的發展,他也是堅柏華小家協主席兼甘拔士村委。
方俊卿:全村人合力建校才有堅柏華小

1960年開始在此落戶的方俊卿(84歲)和朱金生(79歲)是新村的“元老級”居民。據他們告訴記者,政府於1955至1959間,以讓路發展為由,發出一紙搬遷令,將他們遷來此地。

曾任馬華甘拔士B村支會主席的方俊卿回憶說:“當年這個地段就是一片樹膠芭,不僅沒水沒電,連路也沒有,就靠著村民用鋤頭,一路開山劈地,向當局爭取水電供應,慢慢才形成一個有規模的村落。”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志期1959年5月由新山縣署發出的一紙搬遷令, 應是唯一一份現存有中文說明的政府文件,可說是彌足珍貴。

另一方面,當年擔任村長助理的方俊卿則常常協助村民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後來鑑於人口增長,對教育的迫切需求,他聯同其他地方及政黨領袖向有關當局申辦學校,終於在1975年完成堅柏華小的建校工程。

今天,堅柏華小就傲立在高聳的山坡上,令他感到無限驕傲。

他說,這是集合了全村人的力量才完成的大工程。如今已卸下堅柏華小董事職務的他希望,地方上的年輕人能延續老一輩的團結精神。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堅柏華小1975年正式啟用,首批學生200餘人,是全國首間獲政府全津的華文小學。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走過48年風雨的堅柏華小,傲立在新村的小山坡上,與村民互相守護。

朱金聲:獲前部長助創辦首家傢俱廠

另一方面,朱金聲則感念已故埔萊區國會議員丹斯里莫哈末拉未在新村土地轉換的課題上,曾提供的協助。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莫哈末拉末曾以新聞部長的身份,為朱金生背書,支持他向當局提出農業地轉換用途的申請。

他表示,他當年創辦的朱兄弟傢俱公司,是村裡第一間傢俱廠。然而,根據法令,當初政府批的新村地屬於農業地段,不允許作工業用途。

直至1992年,獲得當時新聞部長的莫哈末拉末協助,為他的土地轉換申請寫支持信函才使到傢俱廠的“正名之路”出現曙光。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甘拔士新村傢俱廠林立,  主要集中在B村2路3路和4路一帶。

隨著朱兄弟的成功運行,數十年來加入戰圍的業者有增無減。據他估計,目前兩村有超過100間大大小小的傢俱廠,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傢俱村。

另一名老前輩81歲的紀力旺告訴記者,他在B村居住近40年,村子的面貌基本上沒有變化,只是人口增加了。

“主要是巫裔和印裔人口增加,華裔青年卻多數往外遷移。”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紀力旺:華裔年輕人口往外移。
鄭白雲:早年家家戶戶種榴槤樹

62歲的鄭白雲受訪時說,自有記憶以來,甘拔士就是個榴槤村,除了她家種了20棵榴槤樹,其餘每戶都至少有一兩棵,每逢榴槤季節,就會滿村飄香。

她解釋,該新村處於高坡地帶,而且土質肥沃,為榴槤樹的生長提供有利的條件。她說:“這裡都是紅泥地,最適合種植榴槤樹。”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通往堅柏華小路上的一排榴槤樹,是目前村裡僅存會結果的榴槤樹,可惜產量不多。

據她指出,她的父親當時是村裡數一數二的榴槤園主,擁有4.5畝榴槤地,而且都是從麻玻帶回來的優質品種。

她說:“70至80年代全盛時期,除了本地的榴槤愛好者,新加坡客也慕名而來,早年關卡還沒禁止攜帶榴槤入境的條例,多數人在這裡吃了還會買回去新加坡與親友分享。”

鄭白雲說:“我還記得,當時1公斤的售價大概三四令吉;而一棵樹的果就可以賣到1000餘令吉。”

可惜好景不長,80年代初的一場變故,所有榴槤樹遭到雷劈,起火燃燒,包括她家的20棵老樹,無一倖免;她說:“大概是從1983年起,榴槤產量下滑,果肉品質變差,大家也沒有心情再種了。”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A村的規劃較整齊,民宅的結構與花園排屋相似。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家家戶戶門外的大信箱是A村最獨特的風景線。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B村的民房保留原始古樸的新村風味。

陳玉坤:新村最可貴是村民團結

另一方面,來自A村的老前輩陳玉坤(75歲)指出,新村最可貴的地方是村民之間的團結,尤其是資助華小和寺廟,向來不遺餘力。

也是堅柏華小董事的他說:“新村的居民人口不多,估計不超過1200人,但大部分的村民若不是華小董事,就肯定是神廟理事,或身兼二職,總是很熱心參與地方上的發展。”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原本位於拉慶4哩半(聯發園)的梅花宮,建成於1933年,後來隨當地居民遷到甘拔士而落戶在A村。

在A村落戶52年紀力有(85歲)指出,雖然該地名為A村,但其實她的開發比B村晚了大概10年。

他說,B村名字源於國文Kawasan Kempas Banjaran裡面的B字母,至於後來成立的A村(Kawasan Kempas Lurah)則純粹是方便區分兩地,因此就順勢叫做A村,並沒有其他特別意義。

他說:“先有Banjaran,後來又建了Lurah,為了方便居民和外面的人容易辨認,因此就叫著B村A村。”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紀力有:在A村落戶52年。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