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7:24pm 21/01/2024

榴梿

家具

甘拔士新村

坚柏华小

榴梿

家具

甘拔士新村

坚柏华小

【这些人那些事】拥逾百家具厂曾是榴梿天堂 甘拔士村依旧原始古朴

报道:李玉萍
摄影:陆家明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ADVERTISEMENT

(新山21日讯)把橡胶芭开辟成村,也经历过天堂的光辉岁月,活出最好的样子!

坐落在新山县郊区的甘拔士峇鲁(KEMPAS BARU)属于非传统新村,其成立与英殖民期戒严或马共没有直接关系,纯粹是基于“让路给发展”而重新安置计划下的产物,也就是所谓的“重组新村”。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苏文吉:A、B村仅相隔一条马路,手指之处就是B村。

村子特别之处,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一村分成AB两村”之外,她也曾经因盛产榴梿及四处林立的家具厂而享有“榴梿村”和“家具村”的美誉;本期星洲日报 ⟪大柔佛⟫ 社区报就为读者搜寻新村里众多特别的 ⟪这些人那些事⟫ 。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朱金生(左二起)、方俊卿、苏文吉(郑白云的丈夫)、郑白云和陈玉坤,皆对新村怀有化不开的情感。左为刚掌校1年余的坚柏华小校长卢洁娴,她被村民们浓厚的人情味深深打动;苏文吉夫妇虽已不住在新村,但仍然关心当地的发展,他也是坚柏华小家协主席兼甘拔士村委。
方俊卿:全村人合力建校才有

1960年开始在此落户的方俊卿(84岁)和朱金生(79岁)是新村的“元老级”居民。据他们告诉记者,政府于1955至1959间,以让路发展为由,发出一纸搬迁令,将他们迁来此地。

曾任马华甘拔士B村支会主席的方俊卿回忆说:“当年这个地段就是一片树胶芭,不仅没水没电,连路也没有,就靠着村民用锄头,一路开山劈地,向当局争取水电供应,慢慢才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村落。”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志期1959年5月由新山县署发出的一纸搬迁令, 应是唯一一份现存有中文说明的政府文件,可说是弥足珍贵。

另一方面,当年担任村长助理的方俊卿则常常协助村民解决生活上的大小事,后来鉴于人口增长,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他联同其他地方及政党领袖向有关当局申办学校,终于在1975年完成坚柏华小的建校工程。

今天,坚柏华小就傲立在高耸的山坡上,令他感到无限骄傲。

他说,这是集合了全村人的力量才完成的大工程。如今已卸下坚柏华小董事职务的他希望,地方上的年轻人能延续老一辈的团结精神。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坚柏华小1975年正式启用,首批学生200余人,是全国首间获政府全津的华文小学。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走过48年风雨的坚柏华小,傲立在新村的小山坡上,与村民互相守护。

朱金声:获前部长助创办首家家具厂

另一方面,朱金声则感念已故埔莱区国会议员丹斯里莫哈末拉未在新村土地转换的课题上,曾提供的协助。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莫哈末拉末曾以新闻部长的身份,为朱金生背书,支持他向当局提出农业地转换用途的申请。

他表示,他当年创办的朱兄弟家具公司,是村里第一间家具厂。然而,根据法令,当初政府批的新村地属于农业地段,不允许作工业用途。

直至1992年,获得当时新闻部长的莫哈末拉末协助,为他的土地转换申请写支持信函才使到家具厂的“正名之路”出现曙光。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甘拔士新村家具厂林立,  主要集中在B村2路3路和4路一带。

随着朱兄弟的成功运行,数十年来加入战围的业者有增无减。据他估计,目前两村有超过100间大大小小的家具厂,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家具村。

另一名老前辈81岁的纪力旺告诉记者,他在B村居住近40年,村子的面貌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人口增加了。

“主要是巫裔和印裔人口增加,华裔青年却多数往外迁移。”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纪力旺:华裔年轻人口往外移。
郑白云:早年家家户户种榴梿树

62岁的郑白云受访时说,自有记忆以来,甘拔士就是个榴梿村,除了她家种了20棵榴梿树,其余每户都至少有一两棵,每逢榴梿季节,就会满村飘香。

她解释,该新村处于高坡地带,而且土质肥沃,为榴梿树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她说:“这里都是红泥地,最适合种植榴梿树。”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通往坚柏华小路上的一排榴梿树,是目前村里仅存会结果的榴梿树,可惜产量不多。

据她指出,她的父亲当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榴梿园主,拥有4.5亩榴梿地,而且都是从麻玻带回来的优质品种。

她说:“70至80年代全盛时期,除了本地的榴梿爱好者,新加坡客也慕名而来,早年关卡还没禁止携带榴梿入境的条例,多数人在这里吃了还会买回去新加坡与亲友分享。”

郑白云说:“我还记得,当时1公斤的售价大概三四令吉;而一棵树的果就可以卖到1000余令吉。”

可惜好景不长,80年代初的一场变故,所有榴梿树遭到雷劈,起火燃烧,包括她家的20棵老树,无一幸免;她说:“大概是从1983年起,榴梿产量下滑,果肉品质变差,大家也没有心情再种了。”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A村的规划较整齐,民宅的结构与花园排屋相似。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家家户户门外的大信箱是A村最独特的风景线。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B村的民房保留原始古朴的新村风味。

陈玉坤:新村最可贵是村民团结

另一方面,来自A村的老前辈陈玉坤(75岁)指出,新村最可贵的地方是村民之间的团结,尤其是资助华小和寺庙,向来不遗余力。

也是坚柏华小董事的他说:“新村的居民人口不多,估计不超过1200人,但大部分的村民若不是华小董事,就肯定是神庙理事,或身兼二职,总是很热心参与地方上的发展。”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原本位于拉庆4哩半(联发园)的梅花宫,建成于1933年,后来随当地居民迁到甘拔士而落户在A村。

在A村落户52年纪力有(85岁)指出,虽然该地名为A村,但其实她的开发比B村晚了大概10年。

他说,B村名字源于国文Kawasan Kempas Banjaran里面的B字母,至于后来成立的A村(Kawasan Kempas Lurah)则纯粹是方便区分两地,因此就顺势叫做A村,并没有其他特别意义。

他说:“先有Banjaran,后来又建了Lurah,为了方便居民和外面的人容易辨认,因此就叫着B村A村。”

柔:这些人那些事(见报日22/1) :新山甘拔士新村
纪力有:在A村落户52年。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