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6日訊)電影《大風吹》引起漣漪,導演唐永健回應說,電影以新加坡當年華文教育為背景,描繪一個華校生製圖員(draughtsman)經歷中年危機和家庭關係的崩解,是部敘述個人失落感的電影,盼能引起觀眾共鳴。
《新明日報》報道,《大風吹》上映至今獲得不少迴響,一些前南大生在看完電影后對影片的部分內容提出異議,並在《聯合早報》的專欄與言論版發表看法,認為片中對“前南大”這個題材的處理過於表面和單調,對華校生的情感缺乏理解,無法觸動前南大生,更無法認同。
ADVERTISEMENT
南洋大學1971年政行系榮譽學位畢業生的劉培芳,於12月22日在早報言論版發表題為《大風吹,吹什麼》,就提到前南大生在公私機構所受的委屈、挫折,以及面臨生存困頓時所做出的堅韌、刻苦和奮鬥,是有許多令人刻骨銘心甚至痛心疾首的案例,可為編劇提供有價值的素材,她認為或許功課做不夠,或許懵然不知,這些素材沒法在電影中呈現。
同天的言論版中,也是南洋大學1971年曆史系榮譽學位畢業生李元瑾以《“無關緊要的一年”——充滿灰悲色彩的傷痕電影》發表觀後感。
她指出,這部電影拍攝的動機是善良的,但卻擔心影片中片面的詮釋,透過電影的傳播,或會讓一些觀眾產生誤解。
對於《大風吹》引起的熱議,導演唐永健作出了上述回應。對於李元瑾和劉培芳的提醒,南大沒有建築系,唐永健則表示,影片中並沒有表明男主角畢業於哪一系。不過,對於影片引起不同的迴響,唐永健說他接受任何不同的意見。
唐永健強調,《大風吹》不是專為前南大生拍攝。他澄清說:“這部電影的背景是關於當年的華文教育和華校生,並非專指前南大。”
看過《大風吹》的新躍社科大學中華學術中心主任符詩專副教授受訪時說,電影引起前南大生的迴響,主要是影片宣傳時,希望吸引前南大生和當年的華校生進場,以致讓部分的前南大生及華校生有所期待,可是影片內容卻偏離了現實,遂引起熱議。
他說,其實影片內容有許多誤差,像父親對小兒子偏心,與大兒子念華校有何關係?“小兒子比較甜,會逗父親笑,看廚房有很多油煙,送父親微波爐;相比之下,大兒子個性木訥,每天板著臉孔等,自然父親會比較疼愛小兒子,這與教育背景扯不上關係。”
符詩專說,電影其實是描繪一箇中年男人在家庭與職場上所面臨的中年危機,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與教育背景無關。
他也替前南大生抱不平,“當年南大生雖然在語言上有些吃虧,但他們很努力去尋找出路,不少積極去學英文,把英文搞好。”
他說,新加坡第一代雙語人才很多都是來自前南大生,並遺憾地表示:“《大風吹》對於前南大生或華校生的描述過於簡化了!”
對於《大風吹》備受熱議,人在臺灣的新加坡演員俞宏榮說:“無論怎樣的迴響,都說明電影備受矚目。”
演出男主角的宏榮表示,自己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所以不完全瞭解當年華校生或前南大生的感受,自己只是根據導演和劇本來演,“我有問過一些當年的華校生,但自己不曾在那個年代,很難真正體會,唯有根據導演和劇本來詮釋。”
不過,宏榮說:“無論怎樣的迴響,說明電影有人看,也備受矚目,這是好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