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6日讯)电影《大风吹》引起涟漪,导演唐永健回应说,电影以新加坡当年华文教育为背景,描绘一个华校生制图员(draughtsman)经历中年危机和家庭关系的崩解,是部叙述个人失落感的电影,盼能引起观众共鸣。
《新明日报》报道,《大风吹》上映至今获得不少回响,一些前南大生在看完电影后对影片的部分内容提出异议,并在《联合早报》的专栏与言论版发表看法,认为片中对“前南大”这个题材的处理过于表面和单调,对华校生的情感缺乏理解,无法触动前南大生,更无法认同。
ADVERTISEMENT
南洋大学1971年政行系荣誉学位毕业生的刘培芳,于12月22日在早报言论版发表题为《大风吹,吹什么》,就提到前南大生在公私机构所受的委屈、挫折,以及面临生存困顿时所做出的坚韧、刻苦和奋斗,是有许多令人刻骨铭心甚至痛心疾首的案例,可为编剧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她认为或许功课做不够,或许懵然不知,这些素材没法在电影中呈现。
同天的言论版中,也是南洋大学1971年历史系荣誉学位毕业生李元瑾以《“无关紧要的一年”——充满灰悲色彩的伤痕电影》发表观后感。
她指出,这部电影拍摄的动机是善良的,但却担心影片中片面的诠释,透过电影的传播,或会让一些观众产生误解。
对于《大风吹》引起的热议,导演唐永健作出了上述回应。对于李元瑾和刘培芳的提醒,南大没有建筑系,唐永健则表示,影片中并没有表明男主角毕业于哪一系。不过,对于影片引起不同的回响,唐永健说他接受任何不同的意见。
唐永健强调,《大风吹》不是专为前南大生拍摄。他澄清说:“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关于当年的华文教育和华校生,并非专指前南大。”
看过《大风吹》的新跃社科大学中华学术中心主任符诗专副教授受访时说,电影引起前南大生的回响,主要是影片宣传时,希望吸引前南大生和当年的华校生进场,以致让部分的前南大生及华校生有所期待,可是影片内容却偏离了现实,遂引起热议。
他说,其实影片内容有许多误差,像父亲对小儿子偏心,与大儿子念华校有何关系?“小儿子比较甜,会逗父亲笑,看厨房有很多油烟,送父亲微波炉;相比之下,大儿子个性木讷,每天板着脸孔等,自然父亲会比较疼爱小儿子,这与教育背景扯不上关系。”
符诗专说,电影其实是描绘一个中年男人在家庭与职场上所面临的中年危机,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与教育背景无关。
他也替前南大生抱不平,“当年南大生虽然在语言上有些吃亏,但他们很努力去寻找出路,不少积极去学英文,把英文搞好。”
他说,新加坡第一代双语人才很多都是来自前南大生,并遗憾地表示:“《大风吹》对于前南大生或华校生的描述过于简化了!”
对于《大风吹》备受热议,人在台湾的新加坡演员俞宏荣说:“无论怎样的回响,都说明电影备受瞩目。”
演出男主角的宏荣表示,自己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不完全了解当年华校生或前南大生的感受,自己只是根据导演和剧本来演,“我有问过一些当年的华校生,但自己不曾在那个年代,很难真正体会,唯有根据导演和剧本来诠释。”
不过,宏荣说:“无论怎样的回响,说明电影有人看,也备受瞩目,这是好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