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7:30pm 24/12/2023

牧师

宣教

活水堂

潮语

牧师

宣教

活水堂

潮语

【這些人那些事】潮州話佈道 種子不斷髮芽 麻活水堂“潮”湧福音

报道、摄影:纪慧琴(部份图取自活水堂120年纪念刊)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重建後的活水堂。

麻坡基督長老會是英國長老會差會(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在馬來半島建立的第二間華人教堂,至今已有131年曆史,曾有約11名英國士在此服事。

雖是英國人建立的教會,早期佈道的主要媒介語卻是潮州話。本期《這些人那些事》找到活水堂最後一位與英國宣教士同工的本地牧師楊俊良,聽他說那一段潮起潮湧的福音故事。

ADVERTISEMENT

故事還要從19世紀初說起,當時英國廢除了奴隸制度,卻又需要大批勞工開埠南洋,因此從中國和印度南部以契約方式招攬勞工(俗稱豬仔)來南洋當苦力。

南來華工以廣東和福建人佔多數,這兩地正是英國長老會(Presbyterian)和美國浸信會(Baptist)的宣教基地,因此華工當中有一部分人在中國已經信主。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楊俊良牧師(前排右四藍衣)今年農曆新年再次來活水堂以華語講道,獲得新老教友熱烈歡迎;左一為活水堂現任牧師熊豪強。(受訪者提供)
差派宣教士潮汕廈門學習

英差會看到這一批華工基督徒的牧養需要,因此差派宣教士到潮汕和廈門學習,再讓他們來南洋宣教。

創辦活水堂的英國宣教士閣約翰(John Cook)就曾在汕頭學習2年。1892年,他透過宣教士紀魄禮(Benjamin Keasberry)的女婿,向柔佛蘇丹阿布峇卡徵求土地在麻坡建立華人教堂。由於陛下曾就讀於紀魄禮設在新加坡的學府,因此除了賜下這片惹蘭沙禮(Jalan Salleh)的土地,陛下還贊助了建造活水堂的費用。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重建前的活水堂原是兩層樓的木屋,樓下是崇拜的大堂,樓上是主日學教室。(取自活水堂120年紀念刊)

閣約翰一直兼顧活水堂及建立其他華人教會,直到1925年告老回英。其後接棒的英國宣傳士和中國牧師,繼續以潮語或福建話牧養活水堂。

楊俊良檳城搬來麻坡成傳道

楊俊良(86歲)是在1964年偕同妻子從檳城搬來麻坡,成為活水堂傳道,當年活水堂開給他的3個入職條件之一,就是必須是潮州人。

活水堂當時還有兩位英國宣教士,一位是以福建話佈道的亨約翰(John Henderson),另一位是以潮語佈道的胡德(George Hood),教友常以“紅毛牧師”來稱呼他們。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1965年活水堂重建竣工立石碑為念,楊俊良牧師透露,石碑後藏著一把剪刀和洋灰鏟子,以此二物為歷史見證。

由於胡德牧師住在居鑾,多數時候,楊俊良是與亨約翰牧師一起搭檔工作,尤其活水堂在1964年至1965年進行重建,兩人更是一起見證活水堂從木製危樓重建成目前的現代建築。

亨約翰是退役二戰英軍,1951年他到麻坡新村開展福音工作,前後在活水堂服務12年。

1960年代的活水堂還是以潮汕信徒為主,楊俊良透露,當時華人對英國的印象不錯,加上兩位宣教士都能以潮州和福建話溝通,讓福音更容易走入當地社群。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楊俊良為活水堂最後一位以潮語講道的駐堂牧師,活水堂大堂正是在他的督工下重建,當初使用大量玻璃的目的是希望教堂夜晚的光芒能吸引人們前來。(受訪者提供)
與亨約翰到新村傳福音最難忘

楊俊良最難忘與亨約翰一起到華人新村傳福音的經歷。亨約翰有一輛福士偉根(Volkswagen)貨車,兩人常載著口風琴和幻燈片投影機進入村子,先把投影機放在車頂投影在白布上,新村孩子們以為是播映電影就紛紛跑出來圍觀,楊俊良便吹奏口風琴與孩子們說聖經故事。

亨約翰故居在麻河邊的丹絨(Tanjong),與同為宣教士的妻子育有3個孩子。

楊俊良透露,雖然亨約翰牧師享有英差會的俸祿,夫妻日常生活卻非常節儉,喜歡吃簡單的炒麵和咖啡,剋制己身專心侍奉。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這是亨約翰牧師主持聖餐禮的情況。(取自活水堂120年紀念刊)
轉換華語佈道 現場翻譯福建話

1972年,亨約翰離開麻坡到吉蘭丹牧會,從此活水堂不再有外國宣教士擔任牧師。1977年,楊俊良也離開活水堂到吉蘭丹牧會,活水堂以潮語講道的歷史也告一段落。

在轉換成華語佈道的過渡期,曾有一名教友邱德山(70歲)擔任口譯,將牧師的華語講道現場翻譯成福建話:“當時是楊信實牧師找我,讓我去他的牧師樓練習,只是稍微排練一下就讓我上臺當翻譯。”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邱德山長老曾當過2年口譯,將牧師的華語講道現場翻譯成福建話,他最難忘在教堂後面的麻河游泳抓蜘蛛的日子。

原本以為只是幫點小忙,沒想到一幫就是兩年。由於當年還沒有電腦打印講稿,因此邱德山長老也只能在事前先詢問牧師大概的講稿內容,先翻譯重要的經文,再臨場發揮翻譯牧師的每一句話,有時候遇到福建話無法對應的中文詞彙,他也就取一個近義詞代替。

直到1990年代末,大家認為一句一句翻譯拉長崇拜時間,新生代也聽不懂福建話,才取消現場翻譯。

至於為何當初不是翻譯成潮州話,而是翻譯成福建話,受訪的潮州籍前輩都說不出所以然。大家的共識是由於落地生根已久,潮州人聽得懂福建話,但是福建人未必聽得懂潮州話,因此直接翻譯成福建話較省事。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楊俊良(後排左一)難忘與英國宣教士亨約翰(前排左二)一同牧會的經歷,對方也深刻影響他獻身宣教。(取自活水堂120年紀念刊)
躲過豬瘟 黃家從此信主

潮語講道的歷史雖然告一個段落,其所播下的福音種子仍不斷髮芽。

教友黃賽娟(75歲)家族正是得益於活水堂的潮語福音事工。其父親已故黃甲辰長老原是非基督教的潮州家庭孩子,某天他偶然被聖樂吸引,對教堂感到好奇,央求母親讓他去教會。

黃賽娟透露,由於黃家當初是很傳統的華人家庭,牧師屢次上門拜訪,祖母都不肯讓孩子去教會。直到新村發生豬瘟,其祖母擔心全家賴以維生的豬隻死亡,懇求牧師為他們禱告,結果黃家的豬圈奇蹟般躲過豬瘟,黃家也從此信主。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黃賽娟認為早期牧者和教友的獻身精神令人敬佩,尤其在物資不豐裕的年代,還能籌資重建教會。

黃甲辰長老在活水堂擔任34年執事,13年長老,直到他105歲去世時,家族在活水堂的子孫已經到第5代,他的女兒黃賽娟和黃賽鳳(70歲)也盡心服事教會主日學超過40年。

而像黃家一樣幾代都服事教會的例子,在活水堂不在少數,當年因為潮汕華工福音需要,靠著曾在潮汕學習的宣教士建立起來的華人教會,也靠著潮語紮根華人社區,最終讓福音如潮水般湧動代代不息。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12月25日刊):麻坡活水堂“潮”涌福音
活水堂至今仍使用1965年重建後從新加坡採購的柚木椅,當時一張木椅225令吉,與牧師的月薪一樣。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