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大柔佛焦点

|
发布: 4:55pm 14/12/2023

江滨茶室

远东茶室

联和茶室

江滨茶室

远东茶室

联和茶室

【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 訴說一甲子咖啡情

报道、摄影:纪慧琴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江濱茶室已經熄燈,期待江湖再會。

(麻坡14日訊)矗立在麻河三角埔長達78年的江濱茶室,今天租約正式到期,東主馮崇森將老店的鑰匙交還地主,寫有“江濱”二字的木匾額也被卸下,江濱從此告別江湖。

其實,在這麻橋邊的三角之地,還有兩家海南人經營的老茶室仍在營業,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走訪這兩家老茶室──遠東茶室和聯和茶室,記錄麻河邊上南洋茶室曾經的點滴。

ADVERTISEMENT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遠東茶室(中)隱身在一排老建築,沒有顯眼招牌。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遠東茶室內部保留較完整的早期南洋茶室原貌。

遠東茶室位於三角埔的峇吉里路段(Jalan Bakri),是麻坡為數不多仍在用煤炭和木材煮水泡咖啡和烤麵包的老茶室,創立年份雖然不詳,不過從舊剪報所知,其名字早在1950年代就常與濱江茶室、聯和茶室等同業一起刊登於《星洲日報》,附近街坊也表示三角埔茶室的歷史都相差不遠。

第三代掌櫃王昌悅(59歲)透露,遠東茶室是由其叔公創立,據長輩口述是比江濱茶室早幾年。其父親王日經(又名王日京)生於1929年,十多歲由叔公從中國帶來麻坡在遠東茶室工作。1942年日軍佔領麻坡,叔公逃回中國,茶室就交給王日經照料。王昌悅透露,早期他父親還將經營所得寄往老家給叔公。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遠東茶室是麻坡為數不多還在用煤炭和木材燒水泡咖啡的茶室。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用罐頭盒和充電器製作的小型吹風機用來控制爐火的溫度。

父親去世後,王昌悅從1990年代開始與母親一起繼續經營茶室。店面一直是租的,一家人就住在二樓,每天早晨7時半營業至傍晚6時半。遠東茶室保留相當完整的南洋茶室原貌,大理石桌配木椅、英殖民時期的保險櫃和麵包櫃,還有柴火灶臺和3個隔間獨立茶座。由於當年政府展開肅毒行動,獨立茶座容易讓癮君子隱藏而被停用,如今只用來放置雜物。

數年前,對面老店鋪拆遷蓋酒店,王昌悅到施工現場收集了不少從地底挖掘的舊物,將其放在店裡展示。這些物品應該是早期新客或洋人留下,像是牙刷、牙膏盒、鴉片罐、茶杯和彈珠汽水瓶。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王昌悅展示店內的爪夷文告示,內文翻譯是:停止散播傳染病,不要隨地吐痰。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遠東茶室老闆將附近店鋪拆遷收集到的舊物收集在店內櫃子展示。

由於以煤炭和木材煮水,遠東茶室常年飄著一股古早炭香,王昌悅的弟弟還用罐頭盒製成一個小型吹風機,省去了從前用扇子控制爐火的功夫。王昌悅透露,木材都是別人免費送來的,像是附近棺材店的下腳料,或是搬遷拆下的木料,他就拿來當作柴燒。

王昌悅說,他接手後唯一的改變是賣快熟面,早期還用火炭爐煮麵,現在用電子鍋節省了不少時間。目前,店裡百分之六十的客源是友族,老顧客都是從小巷後門入室,雖然小巷因為壁畫吸引不少遊客打卡,王昌悅卻不要在後門按上招牌,怕得就是引來愛嚐鮮又沒耐心等待的遊人。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遠東茶室的後門。

母親去世後,王昌悅獨撐老店,直到妻子陳麗絲(55歲)退休才多一個人手幫忙,兩個女兒各有工作,也都不喝咖啡,老店後繼無人。

筆者連續數日走訪該店,客人雖然稀稀落落卻不曾中斷過,老闆也很享受這樣的客流量,並笑言將來退休不要像江濱茶室一樣公告天下,打算默默相忘於江湖。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聯和茶室。

聯和茶室的第二代蘇啟順(68歲)透露,茶室是由父親蘇秀昌於1947年創立。早期,父親跟隨伯父在巴冬(Parit Jawa)賣咖啡粉,從巴冬騎自行車沿路賣咖啡粉至馬六甲,後來才創立聯和茶室。

其父育有6男2女,蘇啟順排行老么。從小就在店裡幫忙的他,最難忘每天晚上清理茶室的場景。蘇啟順回憶說:“先要清理痰盂,再把桌椅擦乾淨,然後把椅子抬上桌,再拿一片溼的牛奶袋(gunny bag,麻袋)跪在地上擦地板,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拖把!”

英殖民時代衛生局要求茶室放置痰盂,以解決人們隨地吐痰的問題,其後痰盂就成了南洋茶室的標配。不過隨著衛生習慣改變,受訪店家透露,許多茶室大概從1990年代就不再放置痰盂,也省去清理痰盂的麻煩。

1972年,蘇啟順讀完初中二從中化中學輟學,父親讓他跟著大哥在海乾街(大馬路)另起爐灶,開設分店——和和茶室。蘇啟順透露,早期咖啡是統一價不可隨意漲價,直至1970年代一杯咖啡還維持在20仙。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蘇啟順。

雖然咖啡價固定,各家茶室還是有其獨門方法賺錢。蘇啟順透露,早期店裡售賣雜菜飯等熟食,三大民族都來店裡用餐,因此他們推出特製冷飲來吸引友族,他說:“最熱銷是檸檬薏米水,我們還用罐頭荔枝來做冷飲,也很受歡迎!”

2000年,政府全面廢除從1966年執行的“屋租控制法令”,和和茶室在同年不堪逐年漲租的壓力而結業。

所幸位於三角埔的老店聯和茶室由蘇家擁有產權,目前是家族第三代,蘇啟順大哥的二兒子繼續經營。由於店面屬於自家,相比其他租店的老茶室翻新維護得更好,不過由於市區改道和巴士站遷移,聯和茶室同樣面對停車位少和客流不再的問題。

蘇啟順坦言:“現在傳統咖啡店不容易經營,就算泡咖啡的技術還在,員工薪金也是一筆開銷,加上老街坊都已經搬離,很少再住店屋樓上,街道冷清許多。”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聯和茶室屬於蘇家擁有,因此老店翻新和維護較好。
江濱茶室與“江濱咖啡粉”

採訪這天,馮崇森(62歲)與妻子女兒正好回到店裡整理物品,準備在本月15日租期結束前,將古董級的保險箱、麵包櫃和7張大理石桌搬走,分給家族成員留作紀念。

江濱茶室由馮崇森的叔公馮朝哲於1942年創立,最初在海乾街開店,至1945年才搬到三角埔,1960年代交由馮崇森的父親馮廷禎。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江濱茶室租期至本月15日,第三代老闆馮崇森對老店戀戀不捨。

馮崇森透露,早期父輩會炒制咖啡豆及製作咖椰,茶室生意非常好,所以他們兄弟6人多數赴臺灣升學,唯獨他從15歲開始就在店裡幫忙,他笑著解釋:“因為我不會讀書啊!”

馮崇森從學徒做起,直到2004年成為第三代老闆,也在江濱茶室結識妻子劉寶晶(58歲),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女皆沒有繼承茶室生意。

江濱茶室曾是麻坡市區僅存的單層南洋老茶室,正對麻坡大鐘樓,遙望麻橋河岸,地理位置優越。不過由於屋齡超過70年,屋頂和屋樑狀況不佳,馮崇森有感老店不宜長久經營而萌生退休念頭,於是他在兩年前接受媒體採訪,希望為老茶室留下一點歷史記錄。

讓他意外的是,隨後有一批客人在Whatsapp開設“江濱俱樂部”粉絲群,將他們每日來茶室喝咖啡的點滴上傳群組分享,還自制貼紙黏在茶室桌上,作為粉絲團專屬座位。

**已签发**柔:封面:【特稿】:麻河三角埔老茶室,诉说一甲子咖啡情
馮崇森(後排左七)與妻子劉寶晶(後排左四)、女兒馮俊敏(後排左五)及弟弟馮崇昌(右一)與”江濱咖啡粉”一起留影,桌上的貼紙正是粉絲貼上的專屬座位告示。(受訪者提供)

馮崇森從不過問客人職業和背景,只知道粉絲當中有祖孫三代都在江濱喝咖啡,有些是對面港電子廠的員工,有些是常來店裡閒話家常的甲乙丙丁,還有一位是今年4月才在店裡過百歲慶生的老客人。

“江濱咖啡粉”的熱情讓馮崇森更難宣佈退休,直到今年11月初,他才在店裡貼上結業公告:“公告是我女兒寫的,我也想不到她會寫江湖再會,她說或許還有將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