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甲11日訊)這是一堂充滿“人間煙火”的課,學生無需坐在座位上,相反的可以自由地在課室裡走動、交流、觀察及提問,最後一同把課堂所學的成品“祭五臟廟”。
這是利豐港培華獨中為初二生編排的烹飪課,一堂生動有趣且香味四溢的課程,與一般上課情況有著天壤之別,而且更貼近生活。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記者步入烹飪室,學生正要學習烹煮番茄口味的紅醬意大利粉,以及奶油芝士味濃郁的白醬意大利粉。
老師林志揚講解注意事項後,把用料分給各組學生,學生們隨即分工明確的洗、切及煮等,有的手法嫻熟,大膽創意,一些則顯得小心謹慎。
老師邊教導,邊示範,邊回答提問,還要到各組察看,課堂內看似鬧哄哄,各有各忙,實則一切正井然有序地進行著。
每組學生們在2小時的烹飪課內,呈現出2道意大利粉,拍照留念後就一起津津有味地分享,之後還一同打掃,讓烹飪室恢復原狀。
一週一次的烹飪課,學生在分工合作下煮出美食,還能與師長們分享勞動的成果,給學生帶來的滿足、成就與信心,讓這堂課顯得別具意義。
利豐港培華獨中於3年前在“馬來西亞社會企業家基金”的支持下開辦烹飪課,並列為初二正課。
從開始時的線上教學,到恢復實體課後,學校特別開設一間設備完善、用具齊全的烹飪室,讓學生有更好的體驗,學習理論知識,也掌握各種烹飪技巧。
校長曾玉琳表示,該校強調人本教育,希望學生多元學習,而非只專注在學術課,就如開辦烹飪班讓學生體驗生活及掌握生活技能,學會合作、付出、分享與包容。
她認為,會下廚的孩子更有自信,因為即便其他方面不傑出,至少還有一技在身,能以廚藝贏得讚賞,也能把自己照顧好。
“尤其是初二這個年紀,在性格上會開始出現轉變及叛逆期,通過需要分工合作的烹飪課,可讓他們‘縮小’自我。”
她表示,如今願意承擔家務及付出勞作的學生越來越少,有的甚至不曾洗碗。
“希望烹飪課讓他們願意付出與分享,也換位思考,更能體諒他人。烹飪課能讓孩子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學生的感受會更深。”
她補充,校方也讓學生展現廚藝的機會,就如去年的培華晚宴,學生首次呈現2道菜餚讓來賓品嚐。
“今年11月在本校舉辦的小廚師感恩夜,校方也安排180名學生‘承包’晚宴上的6道佳餚,讓學生大顯身手。”
烹飪課老師林志揚表示,許多家庭對孩子過於愛護,擔心孩子受傷而不讓孩子進入廚房,實際上這會讓孩子少了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他說,烹飪對許多學生而言是全新體驗,不少學生是在烹飪課中第一次下廚,從什麼都不會、抗拒或推卸責任,到之後的自動自發、親自下手及善後工作,都體現孩子們有所成長。
“許多烹飪材料也是學生首次接觸的,就如一名學生在首次接觸面粉時,從開始時感到噁心,慢慢地就轉為好奇了。”
畢業於餐飲系的林志揚負責烹飪課的編課、備料及教導,讓學生順序漸進掌握廚技,包括烘烤、煎炸、煮、炒及滷,學習製作糕點及各類中西餐等,同時瞭解食品安全。
他教過的菜色有炸料、姜蔥肉、咕咾肉、滷肉飯及意大利麵等;而學生也必須在考試中,把指定菜色呈現出來。
他補充,烹飪過程難免會發生意外事件,如割傷或被油濺傷,他也會讓學生知道如何適當地處理。
學生戴圳穎於小學時期,就在學校的烹飪班學會基本的烹飪技巧及菜色,惟中學的烹飪課更具挑戰,菜色也更加複雜,對他而言,最難的是步驟繁多的滷肉飯。
喜歡下廚的他對烹飪課感興趣,也從中學會分工與嘗試。雖然他至今還未讓家人嘗過手藝,但若有機會,他樂意為家人下廚。
來自淡邊的插班生黃心恬聲稱,培華獨中開辦的烹飪課是她轉校的原因之一,以便能一邊上課,一邊學下廚。
她表示自己從10歲就開始下廚,特別喜歡製作甜品,她未來不排除會朝這方面發展。
“我回家後有煮給家人品嚐,他們都稱讚好吃,讓我感到開心。”
朱信諺表示,家人大多從事餐飲業,但他向來只是在旁觀看,直到上了烹飪課才能親自下廚,認識食材、調味料及學習如何搭配。
“我喜歡煮,也覺得掌握廚藝後,自己更加有本事及更自信,因為很多東西都難不倒我,至少進入社會後我能夠獨立,照顧好自己,而且家人也讚我煮的好吃。”
身為培華宿舍生的他有時會和老師一同準備食物,而烹飪課和體育課則是他每週最期待的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