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7:01pm 01/10/2023

渔民

中华学校

亚音港

渔民

中华学校

亚音港

【這些人那些事】亞音港漁民辦校 一代代守護華小80年 

报道、摄影:林伟良(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開埠逾百年的峇株巴轄亞音港漁村全景。(沈志堅提供)

80年前由峇株巴轄亞音港漁民創辦資助的亞音港中華學校,創校後曾兩度遷校,一直以來都獲得當地漁民及後裔默默守護,也是華人“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真實寫照。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這些人,那些事〉,來到開埠逾百年的峇株巴轄亞音港漁村,回顧當地漁民配合各界人士,一同發展亞音港中華學校的故事。

ADVERTISEMENT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亞音港中華學校早年的舊校舍外觀。(沈志堅提供)
創立1944年    經費全靠漁民

亞音港中華學校創立於1944年,原址位於亞音港舊港,距離現址大約1公里,該校第一屆董事長林榮裕及董事林榮槍和吳江欽都是當地漁民。

該校創校時類似舊式私塾,校舍為亞答板屋,只有2間課室,首位校長為鄭德生,學生人數也只有大約20人。

當時學校設備極其簡陋,經濟條件也很差,經費全靠當地所有漁民資助,大家從捕獲的魚產中,按月抽取一些款項作為捐款,充作學校開銷費及付給校長老師的薪酬。

該校學生在重重困難下完成初小課程後,還須轉校至其他學校就讀高小課程。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亞音港漁村的居民主要都是依靠捕魚為生。
1950年搬至新亞答屋校舍

到了1950年,由於居民人口及適齡學童日益增加,原有校舍難以容納眾多學子,而且缺少活動場地,因此在董事會努力下,便在亞音港海口附近興建一座新亞答屋校舍。

雖然當時董事的經濟能力薄弱,但新校舍依然擁有3間課室及1間教師宿舍,其中一間課室則作為辦公室,新校舍最大的不同點,是增設一個小廣場,以作為學生平日的活動場地。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亞音港中華學校共有28名學生,也是峇縣學生人數第二少的微型華小。

在1963年,由於政府在舊港附近開闢新港及建立水閘,因此限令全體居民遷至新港定居。

當時原有的學校離新址的距離較遠,而且學生人數又再增加,課室也無法容納,董事會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上述問題,便決定再度覓地籌建新校舍。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亞音港中華學校的籃球場,是學生們主要的活動空間。
時任董事長林注    奔走籌款建校2年沒捕魚

當時的董事長林注為了建校工作,曾作出不少個人犧牲,甚至擱下捕魚工作長達兩年之久,與其他董事及熱心人士四處奔走,以籌募建校基金。

當地的馬華支會主席陳裕坤也出力不少,向政府爭取撥款作為建校基金,再加上村民及各界人士捐助,讓新校舍順利落成,擁有3間課室、辦公室、洗手間、蓄水池及廁所。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早年亞音港中華學校的課室不敷應用,當地農漁民青年會及馬華支會會所曾作為臨時課室,學生也分別在3處地點上課。

過後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導致原有課室不敷應用,校方只好商借附近的農漁民青年會及馬華支會會所作為臨時課室,導致學生分別在3處地點上課,為師生帶來不便。

此外,每逢年底水位高漲時,當地水深過膝,行走更是困難,所以董家協便決定於1987年增建3間新課室及小型圖書館,過後又於1990年興建禮堂及舞臺,讓學校設備日益完善。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防範水患的“浮腳課室”是亞音港中華學校的一大特色。
林懷倫:盼母校增學生來源

亞音港中華學校董事長林懷倫表示,隨著當地不斷發展及建立新興花園住宅區,校方也期盼能為這所鄉區微型華小帶來轉機,並增加學生來源。

林懷倫的父親也是當地漁民,他從小在漁村長大,對村子及學校都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搬遷到峇市居住後,依然回到母校出任董事長,為學校的發展獻力。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林懷倫:隨著當地不斷發展及建立新興花園住宅區,期盼能為亞音港中華學校帶來轉機,並增加學生來源。
逾半董家協成員搬離仍回校服務

他指出,該校超過半數的董家協成員都沒有住在當地,但依然不辭勞苦的回校服務及奉獻。

“在這個小漁村,90%居民都是依靠捕魚為生,所以當地年輕人紛紛離開村子尋求出路,學生也越來越少。”

林懷倫說,小時候村內有整百戶人家,村民有逾千人,但如今只剩下三四十戶人家。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亞音港中華學校師生合影。
近年學生保持20人左右

“在80年代,亞音港中華學校仍有整百名學生,但近年來只保持在20人左右,而且我當年的同學之中,也只剩下幾名同學仍住在村內,其他人都已在外發展。”

他透露,十多年前學校曾安排校車載送學生到校上課,但依然無法吸引更多學生,而且每年的校車費用高達3萬令吉,因此後來便停止提供校車服務。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亞音港中華學校的精明課室。

“雖然本校是全津貼學校,獲得政府資助,但若學校要擁有更好的設備,便必須依靠董家協籌款進行建設工作。”

他說,早年推動遷校及建校工作的已故前董事長林注是其堂伯,而且該校歷任董事長都是當地漁民或漁民的後裔,一代代的守護這所小學。

“以前學校發動建校工作時,一些村民還自行購買建材,親手打地基及進行建設工作,同時也聘請工人負責一些工程。”

他說,亞音港福靈宮每年慶祝神誕時都會捐助學校,而且早年學校的食堂還位於廟內,同樣對學校貢獻良多。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亞音港中華學校的師生比例為1對2,老師能夠照顧到每一位學生。
林妙君:師生像家人 

亞音港中華學校家協主席林妙君指出,該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擁有精明課室、操場及籃球場等設施,而且師生比例為1對2,所以全校師生就像是一家人,老師也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

林妙君也是當地漁民的孩子,雖然已住在峇株巴轄班卒,但當年依然送孩子到母校就讀,同時照顧住在老家的父母。

她說,該校長期面對地面下陷及海風侵蝕的問題,學校籬笆及其他鐵製品都遭到腐蝕受損,所以未來仍需逐步進行重修工作。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林妙君:學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擁有精明課室、操場及籃球場等設施。
“浮腳課室”是特色

她指出,該校位於海邊漁村內,擁有美麗的大自然景觀,但也面對水災的威脅,所以防範水患的“浮腳課室”也是該校一大特色。

闕利庭:峇學生第二少華小

亞音港中華學校校長闕利庭透露,目前該校僅有28名學生,也是峇縣學生人數第二少的微型華小。

她說,目前小學生共有20人,包括2名巫裔學生;而幼兒園學生則有8人,包括3名巫裔學生。

“本校的教師包括校長共有8人,目前全校僅有4班,即一、六、二三年級復級班及四五年級復級班。”

她說,該校學生都是當地居民,目前只有3名學生來自峇市,所以校方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外區學生就讀。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闕利庭:亞音港中華學校的小學生共有20人,包括2名巫裔學生;而幼兒園學生則有8人,包括3名巫裔學生。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